合肥巢湖湿地:城市绿肺的新鲜空气
合肥巢湖湿地:城市绿肺的新鲜空气
合肥巢湖湿地,这座被誉为“城市绿肺”的生态公园,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成为了合肥市民假日出行的新地标。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肥东县游客接待量约4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2亿元,展现出生态修复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
生态修复:打造“城市绿肺”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是环巢湖重要湿地之一,规划总面积27.6平方公里。自2018年起,这里开始实施湿地分期建设,工程团队创新性地将生态负担严重的底泥就地转化,建成30多座“生态渗滤岛”。这些小岛宛如湿地上的“翡翠项链”,不仅有效改善了水质,还为各类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据统计,十八联圩湿地已调查到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为了给这些 feathered friends 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湿地管理机构种植了桃树、柿树、无花果树等鸟类食源性果树12000余棵,并保留部分生态水稻不收割,为鸟类提供充足食物。
环境改善:水质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巢湖水质的改善是生态修复最直观的成效。2023年,巢湖全湖水质保持在IV类,其中上半年平均水质达到Ⅲ类,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点河流水质方面,巢湖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2016年的60%提升至2023年的90%以上。
蓝藻水华防控效果显著。通过建设打捞平台、藻水分离站、蓝藻深井处理装置等设施,以及运用科技、生态、工程等综合措施,2023年巢湖蓝藻水华首次发生时间较上年推迟3个月,4月至10月蓝藻发生最大面积比上年减少18.44平方千米,沿湖连续3年保持无明显异味。
生态修复还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升。目前,巢湖鱼类达到59种,湿地资源记录植物达560多种,鸟类达380多种。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也飞临巢湖,成为这里的新“居民”。
经济效益:生态红利惠及百姓
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24年上半年,肥东县游客接待量约4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2亿元。当地还推出了特色主题旅游产品,如“红色游”“文化游”“湿地游”“山水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为了可持续发展,湿地管理机构还考虑适度开放湿地旅游,并将湿地内种植的2000多亩生态水稻推向市场,以经营性收益覆盖部分养护成本。
未来展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根据《安徽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合肥将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建设,打造环巢湖绿色生态农业带。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环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湿地生态屏障基本构建。
合肥巢湖湿地的生态修复之路,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更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生态治理经验。这片“城市绿肺”正在为合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