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与心血管病风险:最新研究揭示惊人关联
打呼噜与心血管病风险:最新研究揭示惊人关联
近期,一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揭示,打呼噜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研究团队发现,传统的评估指标无法全面反映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而他们提出的“睡眠呼吸障碍指数(SBII)”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
打呼噜,这个看似平常的睡眠现象,实际上可能暗藏风险。长期严重的打呼噜,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OSA的特征是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反复的呼吸暂停,导致间歇性缺氧。这种缺氧状态会影响大脑功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
从打呼噜到心血管疾病:风险究竟有多大?
研究表明,打呼噜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同时患有睡眠呼吸暂停和失眠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一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70%。另一项研究显示,每晚都打呼噜的人,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比不打呼噜的人高出77%。每周打呼噜超过三次的人,心肌梗死风险更是不打呼噜者的2.7倍。
机制揭秘:OSA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
OS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在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会导致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引发全身组织细胞缺氧。这种缺氧状态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反复的缺氧还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创新突破:更精准的评估指标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OSA的严重程度,肖毅教授团队提出了“睡眠呼吸障碍指数(SBII)”这一新指标。与传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相比,SBII不仅考虑了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的频率,还纳入了呼吸事件持续时间、低氧程度等关键因素,能够更全面地反映OSA的病理生理特征。
这一创新性指标的提出,为OSA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研究团队通过长达7年的随访观察,证实了SBII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优势。这一发现有望推动国际指南的修订,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打呼噜看似平常,实则暗藏风险。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严重的打呼噜问题,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睡眠监测和评估。通过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守护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