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学州到郑灵华:网络暴力何时休?
从刘学州到郑灵华:网络暴力何时休?
2024年,律师周兆成终于为持续5年的网络暴力讨回了公道。然而,当法院判决每案仅赔偿1000元时,网暴者却扬言“花2000元再骂一次”。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更凸显了当前法律制裁的乏力。
同样令人痛心的,还有郑灵华的故事。2022年,这位23岁的浙江女孩因为一张与爷爷的合影而陷入网暴漩涡。仅仅因为一头粉色头发,她被贴上各种恶意标签,甚至有人编造低俗谣言。尽管她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持续6个月的网络暴力还是将她推向了绝路。在遗书中,她写道:“我努力想要活下去,但真的太难了。”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网络暴力,这种通过互联网对他人进行谩骂、侮辱、诽谤的行为,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害。它不仅侵犯个人隐私,更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精神伤害,甚至导致“社会性死亡”或更严重的后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暴力的泛滥与“去抑制效应”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社会规范、道德约束和可能后果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环境中,匿名性削弱了这些约束,让人们更容易发表攻击性言论。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网络环境使得一个人特别容易‘走极端’,发表攻击性言论,而不会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谨慎行事。”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暴力会导致受害者出现“受虐者综合症”。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受害者在长期受到攻击后,会逐渐接受并内化那些负面评价,产生自我厌恶和自责的情绪。郑灵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她原本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女孩,但网暴让她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面对网络暴力的肆虐,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为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该规定明确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并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预警预防、信息和账号处置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然而,法律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专家指出,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明确标准,区分网络暴力与正常舆论监督的界限,形成刑事、行政、民事责任的综合治理格局。同时,应优化自诉转公诉的程序衔接,为受害者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救济。
要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需要政府、企业、网民共同努力。平台方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用户管理,及时发现并制止网暴倾向;学校和家庭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理性、包容的网络氛围。
网络暴力,这个隐形的杀手,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它不仅伤害个体,更侵蚀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治理网络暴力,重在明晰标准,既要准确、高效地认定网络暴力行为,也要清晰、明确地厘定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自由、安全地表达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