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发布新报告:全球每年超10亿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网络暴力成新威胁
世卫组织发布新报告:全球每年超10亿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网络暴力成新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如何防止针对儿童的网络暴力》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每年全球有超过10亿儿童遭受各种形式的暴力侵害,其中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威胁。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还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为全球各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网络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研究表明,遭受网络暴力的儿童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长期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自残或自杀倾向。此外,网络暴力还会损害儿童的社交能力,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降低生活质量。
世卫组织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暴力的策略。其中,实施校本教育计划被列为重要措施。通过在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儿童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同时,促进青年之间的互动也被认为是关键。通过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帮助受害者获得支持。
各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暴力侵害。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通过《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脸书、X、照片墙等社交媒体平台。美国佛罗里达州则规定,不满14岁居民不得开设社交媒体账号,14岁以上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开设账号需获得家长同意。
希腊政府推出家长控制平台,帮助家长激活移动设备中的家长控制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时间,并屏蔽不良网页和应用程序。希腊政府还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内全面禁用手机。荷兰则进一步扩大管控范围,自2024年9月起,小学课堂禁用手机、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学课堂此前已实施这一规定。
中国于2024年正式施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重点规定了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措施。条例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合理限制未成年人消费数额,防范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需建立预防沉迷的游戏规则。
尽管各国都在积极应对网络暴力问题,但挑战依然严峻。据统计,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其中九成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数量逐年增多,从2020年的236人增加至2022年的5474人,同比增长82.41%。
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强调:“我们是第一代知道如何防止暴力侵害儿童的人。我们责无旁贷,必须行动起来。”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才能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他们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