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晚创新大不同:央视聚焦建筑文化,网络春晚玩转科技融合
2025春晚创新大不同:央视聚焦建筑文化,网络春晚玩转科技融合
2025年春节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推出两场重磅晚会——央视春晚和网络春晚。两场晚会各具特色,分别从传统文化创新和现代科技融合两个维度,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央视春晚:聚焦“中国建筑”,展现文化魅力
央视春晚今年将主题聚焦于“中国建筑”,通过创新节目《栋梁》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该节目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为灵感来源,视觉设计基于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通过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手语演员借助AR虚拟技术进行手语解说,同时竖屏多画面同步呈现春晚实况与手语画面,辅以AI语音技术制作字幕,确保听障人士的观看体验。此外,视障人士可以通过音频解读春晚节目,进一步提升观看乐趣。
在技术层面,2025年春晚采用8K伴随4K同步制作模式,首次使用全国产8K设备进行制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及“双千兆”网络,用户可直接在手机和电视上观看超高清春晚。同时,观众可通过耳机享受三维声的春晚伴音,提升视听体验。
网络春晚:科技融合创新,打造“超时空客栈”
相比之下,网络春晚则更加注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晚会以“剧式串联”形式打造“超时空客栈”主题,通过微短剧与舞台表演的巧妙结合,实现跨次元互动。
在《超时空客满》《丢失的指南》等五部短剧秀中,观众可以与李太白共饮,同兵马俑对弹,体验跨次元互动的乐趣。晚会舞台现场高挂着一面似满月的大屏,这扇充满未来感的“任意门”,令“超时空客栈”与舞台现场实现“零距离”转场,参演嘉宾可以自由往返于两个空间,共同创作出一场打破年龄和圈层、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开新”短剧秀。
舞蹈家山翀、陈炳睿领衔的《中华形》,把古典舞的肢体美与AI技术相结合,以“方”“弧”“圆”“角”四个篇章,展现中国建筑中壮阔非凡的几何美学与一脉相承的中国智慧。
AI唯美秀《春日花招》令“百花图”于舞台之上绽放,陈瑶、哈妮克孜、任敏、祝绪丹化身百花仙子,以唯美造型与动人舞姿诠释浪漫东方美学。
文化融合秀《莫扎特入梦红楼》让黄子弘凡所饰演的莫扎特走进“大观园”。在科技舞台的实力支撑下,同时期中西文化艺术碰撞的浪漫想象得以实现,让观众在经典交融、相映中感受艺术世界走向世界艺术的落笔生花。
王冰冰、SING与央视网小C、洛天依、乐正绫、暖暖等虚拟人物,呈现了一个跨次元合作舞台,共同唱跳新中式养生版《寄明月》,让中式养生连接“网络”,倡导大家以中式养生开启健康生活新方式。
作为网晚经典IP,《我的家乡最闪耀》迎来“我的老乡五千岁”新篇。AI技术“复活”重量级“国家宝藏”:长信宫灯被点亮,兵马俑现场蹦迪,说唱击鼓俑唱跳全能,陶绕襟衣舞俑一展婀娜舞姿。这些在博物馆中被游客青睐的文物,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重获时代新生,TA们走出博物馆,走到我们身边,连青铜上的锈斑、陶土上的斑驳都被注入生命的活力。当千年前的“中国造”文物与如今的“中国造”城市相遇,最闪耀的家乡也随之被点亮。
创新与传承:春晚体系的双轮驱动
两场晚会虽然创新方向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央视春晚通过聚焦“中国建筑”,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网络春晚则通过科技融合,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呈现。
这种差异化创新,既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也展现了春晚体系的整体升级。两场晚会都将于1月28日晚8点播出,届时观众可以通过央视各大平台观看直播,感受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