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从古诗词到现代歌曲,“一”字的文化传承
《经典咏流传》:从古诗词到现代歌曲,“一”字的文化传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900多年前,苏轼把酒望月,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2018年,这首词被改编成同名歌曲,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唱响,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从古诗词到现代歌曲,“一”字贯穿其中,展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魅力。
“一”字的多重内涵
在古诗词中,“一”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最小的正整数,也象征着统一与完整;既可以表示唯一、专一,又常用于强调突出;还能表示开始或初次。这些含义在古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一”,强调了月光的皎洁和夜晚的宁静。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一”,则体现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经典咏流传》中的“一”字新唱
《经典咏流传》作为央视重点打造的诗词文化音乐节目,自2018年开播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和诗以歌”形式,让中国古诗词因新的音乐律动而更加鲜活。节目中,许多包含“一”字的古诗词被改编成现代歌曲,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例如,毛不易演唱的《一荤一素》,以质朴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卢焱的《一生独一》,则通过现代流行音乐的演绎,诠释了古诗词中“一”的专一与永恒。
从古诗词到现代歌曲的演变
古诗词改编成现代歌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歌曲,其实都源自古诗词。
例如,邓丽君、王菲等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就是直接改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陈瑞演唱的《几多愁》,则来自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邓丽君、安雯等演唱的《月满西楼》,则是根据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编而成。
这些改编作品中,“一”字的运用不仅保留了古诗词的韵味,更增添了现代音乐的律动。例如,在《明月几时有》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一”字,既保留了原词的意境,又通过现代音乐的编曲,让整首歌更具感染力。
“一”字的文化传承
从古诗词到现代歌曲,“一”字的运用展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魅力。它不仅是简单的数字,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统一、完整、专一等价值的追求。
正如《经典咏流传》节目所展现的,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一”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也将在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中,继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