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糖尿病足的防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糖尿病足的防治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327425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非常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帮助您远离糖尿病足的危害。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节来临就算离家再远,也阻拦不了归家的步伐!

我们行走、运动都要依赖一双健康有力的双足,而足部的健康问题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足部的健康就尤为重要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弱,后期又由于神经病变足部失去正常感觉,血管病变致使循环障碍乃至缺血,再加上日常生活的各种磕磕碰碰就容易引起足部皮肤的破溃或软组织及骨关节的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最终引发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最后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足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的非外伤性截肢患者中有50%以上是糖尿病患者。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非常重要,以避免上述危害的发生。

糖尿病足的预防

  1. 控制血糖:糖尿病足的预防,首要的是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就可降低43%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坚持进行规律的血糖监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注射。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可以降低神经和血管受损的风险,从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1. 定期检查:这里说的检查包括自我检查及医院检查。自我检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每天清洁完脚部后可以仔细观察脚部皮肤的色泽,有无鸡眼、老茧、趾甲内陷、水疱或皲裂等,有无擦伤、裂口、抓伤,并且可以用手部接触足趾末梢皮肤,感受皮肤温度有无变化。医院检查包括X片拍摄诊断足部形态,针刺、音叉、尼龙丝触觉检查等检查感觉功能,另外还有运动功能、自主功能、血管状态的各项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足部问题,防止足部病变进一步加重,从而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1. 鞋袜的选择:糖尿病患者应选择舒适、柔软、合适的鞋袜,以减少足部摩擦和损伤。选择合脚的鞋,鞋子要透气,鞋内平整,鞋底有一定厚度,脚趾要有足够的空间。买鞋的时间要选择在下午或傍晚,试鞋时,要穿着袜子,两脚同时站立试穿,动作要慢。新买回来的鞋子,穿20-30min后应该脱下来检查一下脚上有没有被压迫发红或者摩擦的地方,从每天1-2小时开始,以后再逐渐延长穿戴时间。

  1. 日常防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烫伤,冬天脚部不直接接触热源。如果要取暖,可以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事先温暖被窝或鞋袜,当脚要放入时,关掉电热毯电源或取出热水袋。如果有泡脚习惯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泡脚的水温要合适,约为38℃左右。一个简单的测试水温是否合适的方法是先下手、后下脚,如果用手测试水温过热,则应该调节水温而不要将脚放入水中。泡脚的时间控制在10-20min就可以,不要过分长时间浸泡。洗完后用松软、干净的浅色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间的水分,并检查有无出血和渗液,为防止皮肤干裂,每次洗完脚后涂抹一些护理膏并适当按摩足底。

糖尿病足的中医特色治疗

早在《内经》及汉唐时期医学著作中已有消渴导致足坏疽的论述,中医辨其病因主要是“三消内损,邪毒阻滞”,而邪毒即“痰与湿”之邪,辨证多为“湿邪浸淫”,属“热证”、“阳证”。已故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脉管病专家奚九一教授经过20余年的研究探索,运用中医证因论治与现代病因、病理相结合的新途径,首创了“因邪致瘀、祛邪为先”脉管病新诊治法的学术体系。奚九一教授将糖尿病足分为五大类型,其表现各不相同。

  1. 皮肤变性皮损型

糖尿病足的皮肤变性皮损包括足部水疱、趾丫湿糜浅溃、皮肤皲裂、跖疣性溃疡和甲癣等,这些皮损往往由真菌感染引起,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易复发且不受重视。中医对于皮肤变性皮损的辨证多属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常用海桐皮、威灵仙、皂荚等外洗足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干燥、清洁,及时防止足部皮肤病变,使“蝼蛄之患”不致毁于足下。

  1. 肌腱筋膜变性坏死型(筋疽)

“筋疽”是由奚九一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临床症见局部肿胀,潮红灼热,渐致湿性坏死,伴明显秽臭,患足往往血供良好。本型属于中医“阳证”“热证”,治则宜急则治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清法”;缓则治本,使用“养法”巩固疗效。基本用药以茵陈、苦参、栀子、黄芩、黄连、制大黄等。

  1. 血管闭塞缺血性坏死型(脱疽)

此型包括因皮肤毛细血管痉挛形成的趾端微循环障碍以及大、中血管闭塞引起的肢体坏死。症状有趾端苍白、紫绀,单个或多个趾端逐渐发黑坏死,静息痛剧烈。中医多属痰湿瘀阻之阴证,治宜益气温阳、清脉软坚化痰,常用药物有黄芪、桂枝、细辛、海藻、豨莶草、牡蛎等。

  1. 末梢神经变性麻痹型

神经变性麻痹通常分为寒痹证和热痹证,症状主要有足部麻木或刺痛、发凉,呈对称性双足感觉障碍;患足掌踏地由有踩棉花感;常用药物有黄芪、首乌、熟地、山萸肉、五味子等。要注意的是由于下肢感觉障碍,不知冷热,故极易烫伤或外伤而不自知延误治疗引起感染坏死。

  1. 趾跖骨变性萎缩型

临床上常见的趾骨骨髓炎症,中医称骨痹即是此型,多由糖尿病足坏疽感染引起骨髓炎,属热证。中医辨证属下消骨痹,治宜清法,分界后切除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的应用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且治疗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耐心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注意饮食、生活方式的调整,以维持良好的体质和健康状态。

糖尿病足的中医外科疗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手术器械,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的特色之一。在肢体出现肿胀、溃疡、坏疽时,外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坏疽的清创、扩创、截趾等手术更是内治法所不能替代的。外治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1. 药物疗法:

(1)消肿法:糖尿病足“筋疽”患者在患病期间往往因为炎症引起肢体的肿胀,中药箍围疗法可以起到清散邪毒、消肿止痛的效果,常用药物有将军散、芙蓉膏等。

(2)祛腐法:具有提脓祛腐,促进坏死组织液化,使创面旧毒得以早日排出的作用。根据病程的不同可选用捞底膏、九一丹等。

(3)生肌法:具有解毒、收敛促进肉芽和上皮生长的作用。可选用长皮膏、白玉膏等。

(4)外洗法:用药物煎汤淋洗、浸渍患处,起到清洁创面、祛除毒邪的作用。适用于糖足皮肤瘙痒、鳞屑脱落或皮肤湿糜渗出或色素沉着者。

  1. 手术疗法:

对于糖尿病足的感染性病变,如化脓性感染、蜂窝组织炎等,应及时切开引流以减轻病变局部的炎症反应;对于糖尿病足的慢性溃疡,可采用清创手术,去除坏死组织和污染物,促进创面愈合;对于糖尿病足的骨髓炎、骨质疏松、骨折等,可采用骨科手术,如骨折复位、内固定等,以保证足部骨骼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时,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手术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中医治疗需要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治疗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同时也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