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山镇的南平村刘氏宗祠:保留清代建筑风格
潭山镇的南平村刘氏宗祠:保留清代建筑风格
江西宜丰县潭山镇南平村的刘氏宗祠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它不仅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还附属有一座精美的明代照壁,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刘氏宗祠位于宜丰县潭山镇店上村南平自然村,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朝康熙年间。这座宗祠坐东向西,整体布局为三栋一寝,包含两个天井。东西方向进深约50米,南北方向面宽约21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
清代建筑风格
宗祠前部由砖砌围墙环绕,围墙高约3.5米,围墙上是用麻石铺就的广场。门厅采用四柱三开间的结构,进深四间,前一后三。门厅额枋上部装饰有五挑木斗拱,大门中开,宽度为2.2米,上方设有三个门簪托起“刘氏宗祠”牌匾,大门两侧绘制有威武雄壮的门神,门槛边设有抱鼓石。门前两侧为“八”字形影壁,门厅内两侧设有厢房。
穿过门厅是一个宽敞的大天井,天井两端设有过廊,两边各设一个小门,左侧通往平粜会仓库,右侧通往街井。天井四周由12根方形石柱支撑檐桁。
从天井上一台阶进入中栋大厅。大厅采用六柱五开间的结构,中三间为明堂,两侧设有厢房,明堂进深六间,中央置有十二生肖雕花屏门,将大厅分为前四后二两部分。厅堂前后横梁上悬挂着“荣封”“五世同堂”“孝子”等牌匾。
中栋与后栋之间设有一小天井,天井两端设有相对的两个庑房。从天井再上一台阶即至后厅。后厅为四进结构,前三后一,中间置有“八渡神仙”浮雕屏门。过屏门即至寝堂,祖堂前悬挂“崇本堂”木匾。寝堂上方设有官帽式藻井,两侧为花窗,中间设神龛。
宗祠外墙采用砖砌风火山墙,内部则采用抬梁式穿斗木结构,屋顶为硬山式阴阳瓦屋面,祖庭前檐与上栋后檐的雨水由天沟导出。堂内石雕、木雕、壁画画面生动、技艺精细,整个宗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充分展现了清代建筑风格的特点。
明代照壁
在南平宗祠前左侧,还保存着一座建于明代末期的照壁,这座照壁为砖雕结构,长11.5米、高5米,由上下两大幅、五大块组成,共使用了200余块40厘米见方的雕花彩砖。
上幅画壁高2米,由五大块苏石雕刻空花典故花板组成:左侧为“孔雀开屏”“喜上梅梢”,中间一大块为“八仙过海”,右侧为“松鹤延年”“仙猴摘桃”。画板四周装饰有祥云、福牛临门、菊花、芙蓉等吉祥纹饰图案。
下幅画壁高3米,左侧和右侧由多块彩砖拼成棱形图案。左二和右二由多块空花彩砖拼成古代住房门形图案,中间由多块彩砖砌成菱形,角与角之间有铁制铆扣作纹饰。照壁四周由多块彩砖拼成立体图案作装饰。整个画面分成五大块,中间由石柱分隔,整体疏密有致、脉络分明、繁而不乱、气势宏伟,彰显出古老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魅力。
据店上村《刘氏族谱》记载,这座照壁是由一位刘氏寡妇于明末所建。这位刘氏的丈夫因病早逝,她在含辛茹苦带大五个儿子的同时,省吃俭用,设法筹措银两请来工匠、购置材料,费时四个月,在店上村古道旁建起了这座画壁锦墙。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代特别流行,多为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照壁也可称锦墙,宜丰民间习称画壁、品墙。
这座刘氏宗祠及其附属的明代照壁,不仅是刘氏家族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