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

引用
中文国际
8
来源
1.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a/202409/26/WS66f4fbe0a310b59111d9b5d5.html
2.
https://www.sohu.com/a/763709870_120689534
3.
https://www.nea.gov.cn/2024-09/20/c_1212398777.htm
4.
http://zfxxgk.nea.gov.cn/2024-09/30/c_1310787050.htm
5.
https://article.murata.com/zh-cn/article/microgrid-local-consumption
6.
https://cpnn.com.cn/news/nyqy/202403/t20240312_1683748.html
7.
https://www.gov.cn/govweb/zhengce/zhengceku/202404/content_6945448.htm
8.
https://www.efchina.org/Blog-zh/blog-20240718-zh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电力行业,其转型之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新型电力系统,以其清洁高效、灵活智能的特点,正在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支撑。

01

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突破

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和灵活智能。

多源互补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特征。传统电网主要依赖单一能源发电,受到资源和效率的限制,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引入,电力系统的能源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化。通过优化不同能源的组合,能够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赖,从而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源网协同是新型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核心。传统电网将发电和输电系统视为独立运作的部分,缺乏系统级的协调。面对分布式发电与新能源的广泛接入,发电与电网间的互动日益错综复杂。构建源网协同控制体系,可实现发电侧与电网侧的深度协调与优化调度,显著增强电网的适应力与响应速度,支撑更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和利用。

供需互动是新型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传统电网具有稳定的发电和用电平衡特征,而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的增加,其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力供需平衡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引入需求侧资源,可以释放调节潜力,有效平衡电力供需,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分布式智能电网和需求侧管理技术使电力需求响应更加灵活精准,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灵活智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传统电网依赖大规模集中式电站供电,而新能源发电系统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发展,实现了多样化的电力供应模式。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对电网的智能监测和优化控制,提升系统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02

新能源并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景令人期待,但其发展过程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充裕性、安全性、经济性三个维度。

充裕性挑战主要来自风光发电相对于系统负荷的充裕性,即如何在不同时空预留足够的灵活性资源来保障源荷双侧的电力电量平衡。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光伏和风力发电能力取决于光照辐射、风速、温度等参数,由于现有预测水平难以消除气象预测偏差,仍需提前预留火电、储能等灵活调节资源作为发电备用。当电力系统遭遇极端天气等迅速且剧烈的气象变化时,常常伴随着风光机组低温切出、温控型负荷激增、输变电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亟须火电、储能等快速响应资源提供电力充裕性来弥补瞬时功率缺额。而当系统遭遇长时间电煤供应短缺、极热无风、极寒无光等情况时,则又需要气电、水电等异质资源提供电量充裕性来弥补长周期的供需缺口。凡此种种,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新型电力系统必须权衡其对电力电量充裕性的挑战。

安全性挑战来自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器件的“双高”特性。新能源固有随机性导致系统功率分布的不确定性高,常态化静态安全分析需要适应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的过渡;新能源“集群化”和“分布式”的发展趋势:前者以“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为代表,设备—场站—场群—网侧换流站串联,并最终依赖配套送出工程实现大范围能量转移。多环节嵌套导致故障的传播流程复杂,单一设备故障可能引发系统性功率缺失;后者则以微电网、零碳园区为代表,就地平衡消纳为主。扰动距离用户近、涉及线路多、接入设备杂,对保护装置的速度和精度要求高。亟须系统性突破故障后的新能源电力系统保护及源网协同控制技术;三是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大量电力电子换流设备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的惯量下降,相对于传统的以同步电源为主的火电系统而言,对于大小扰动的抵御性下降,亟须拓展不依赖于同步电源的保护新理论。

经济性挑战则涉及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化机制。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03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的融合创新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的融合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智能电网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电力供需的实时平衡,而微电网则通过本地自产自消的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微电网的核心优势在于减少电力传输损耗。传统电力系统需要将电力从远离城市的大型发电站输送到消费地,这一过程中约30%的电力会因输电线和电力转换器的负荷而损耗。而微电网通过本地发电和用电,可以显著减少这种损耗。

智能电网则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电力供需的精细化管理。智能电表的普及使得家庭和企业的电力消费状况可以实时监测,而虚拟电厂技术则将分散的发电设备和储能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实现电力的灵活调度。

04

实践案例:从示范项目看未来趋势

国家电网在多个项目中积极探索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湖北随州广水高比例新能源县域电网项目构建了100%新能源供电系统,通过源网荷储协同运行,实现了全年70%以上的新能源供电时间占比。

河北平山营里工程创新研发构网型光储一体机,解决了新能源富集地区的电力送出和消纳问题。

浙江湖州新能源云数智化碳管理平台则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对4.9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监测,为能源管理和碳减排提供了数据支持。

05

展望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景

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如直流微电网技术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虚拟电厂技术将实现更灵活的电力调度,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它将推动我们从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