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技术创新:打造坚强智能电网的“南网方案”
南方电网技术创新:打造坚强智能电网的“南网方案”
2024年12月,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大理局在主网架数字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800千伏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起点站新松换流站全面升级为数字化智能换流站,±500千伏金中直流输电工程起点站金官换流站也完成了智能化升级改造。这一突破不仅实现了“西电东送”主通道的全景感知、全域融合和全链可控,更推动了跨区域输电网生产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这只是南方电网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负责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和港澳地区电力供应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南方电网正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16754”总体布局引领智能电网建设
面对国家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战略部署,南方电网提出了“16754”总体布局:瞄准2035年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坚持六大原则,聚焦七大任务,攻关五大谱系,并健全四项机制。
在这一布局的引领下,南方电网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达63%、55%,新能源装机超1.8亿千瓦,连续多年新能源利用率都在99%以上。同时,南方电网全面掌握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交直流输电技术,昆柳龙直流工程项目创造了19项世界第一。
数字化转型赋能电网升级
南方电网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推动电网功能形态、运行管理、服务模式全面升级。在主干电网方面,通过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了运维业务全自动化。在配电网领域,创新配网规划数字化管理模式,将电网数据模型和地方城建“多规合一”数据模型进行空间耦合,提升规划质效。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电网打造的新能源功率预测智慧平台,已接入南方1300多个新能源场站、超13亿条新能源运行数据,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新能源高效接入
针对新能源接入带来的挑战,南方电网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在海上风电并网方面,提出海上风电经多端直流登陆、在岸上汇集、通过架空线直送负荷中心等技术方案,风电汇集容量达6000兆瓦。2020年,建成投产世界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计划应用±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将我国西部、西北部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电力送至南方电网服务区域,预计总送电容量有望超过1.2亿千瓦。
在客户互动方面,南方电网建成全域车网互动聚合平台,实现超10万支充电枪调节能力覆盖。深圳现已建成车网互动示范站137座,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市域协同车网互动示范;海南实现全省充换电“一张网”,全面支持有序充电。
虚拟电厂建设实现突破
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南方电网的虚拟电厂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依托自主研制的云边融合智能调度运行平台(CEP),“南方电网分布式源荷聚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粤能投平台”)近期成功完成用户侧储能全链路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二次调频的技术验证,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目前,粤能投平台已接入充换放站点5704个,储能站点35个,中央空调站点92个。从收到调频指令到执行完毕不超过20秒,这一突破标志着虚拟电厂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开放合作构建产业生态
南方电网积极构建自主可控电网数字化智能化产业生态。2024年12月,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对外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并启动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数智电网科创园。同时,南方电网与多家研究机构、行业领先企业及知名高校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展望未来:2035年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
根据规划,到2035年,南方电网将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形成多能协同互补、源网荷储互动、多网融合互联的系统形态。南方电网将继续坚持点面结合,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承载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试验田,并将云南、海南打造成为省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
南方电网的创新实践,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南方电网正朝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