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全国高血压日:专家推荐这些运动,科学降压更安全
10·8全国高血压日:专家推荐这些运动,科学降压更安全
最新研究显示,每天仅需增加5分钟的剧烈运动,如跑步、骑车或爬楼梯等,就能显著降低血压。这一发现为高血压患者通过运动控制血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高血压,这一“无形杀手”,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据我国高血压年会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已有约3亿高血压患者,平均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然而,通过合理的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适合高血压患者的运动类型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运动对降压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等长运动(如平板支撑、靠墙静蹲)被证实是降压效果最佳的运动方式,可降低收缩压8.24毫米汞柱,舒张压4毫米汞柱。紧随其后的是动态抗阻训练(如俯卧撑、深蹲)和有氧运动(如骑车、步行、跑步),分别能降低收缩压4.55毫米汞柱和4.49毫米汞柱。
运动注意事项
虽然运动对降压效果显著,但高血压患者在运动时需格外谨慎。首先,血压控制是运动的前提,当血压超过180/110毫米汞柱时,应先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再进行运动。其次,运动时要避免一些危险动作,如屏气、快速旋转、突然发力和深度低头等,这些动作可能引发心血管事件。
此外,运动强度和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对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建议每周进行5-7天,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过程中呼吸、心率微微加快,还能讲话但唱不了歌。力量训练则应隔天进行,运动时避免憋气。
专家建议: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不建议进行高强度的抗阻运动。同时,使用某些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需警惕运动后低血压的风险。
成功案例:35岁医生的降压之路
一位35岁的医生通过坚持运动成功控制了高血压。他每天跑步3公里,第一个月就减重七八斤,4个月后体重减轻30斤,血压恢复正常。这一案例生动展示了运动降压的实际效果。
然而,专家也提醒,运动虽然可以降压,但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原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梁鸿指出,运动锻炼对血压的控制效果有限,仍需辅以降压药物来加强血压的调理和控制。
在高温天气下,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运动安全,避免中暑。运动时要保持充足的水分补充,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进行户外活动,穿着透气的运动服装,注意防晒。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高血压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运动只是高血压管理的一部分,患者还需遵医嘱服药,保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才能真正远离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