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成新趋势:经济压力与社交困境下的年轻人
就地过年成新趋势:经济压力与社交困境下的年轻人
2025年春节前夕,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选择就地过年,这一比例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面对传统节日时的无奈与抉择。
经济压力:过年回家的“隐形门槛”
“一年到头,看看自己的过年花销,再看看自己的工资,确实有被震撼到。”在深圳工作的金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过年账单:深圳到哈尔滨的往返机票5600元,给父母买的体检套餐3000元,孝敬父母2万,小辈儿的压岁钱2000元,走亲戚送礼品2000元,闺蜜朋友吃饭1000元,新年新气象的美甲美睫美发三件套600元,总计42800元。这个数字,让不少网友直呼“过年如过关”。
在北京工作的倪倪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她的老家在哈尔滨,春运期间的机票价格高昂,高铁票更是“一票难求”。为了能按时回家,她不得不选择和朋友开车回家,仅单程的高速过路费和油费就要1000多元。再加上3天的请假费用,回家的成本进一步攀升。
在经济压力面前,不少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回家过年”的意义。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以前总觉得‘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现在才发现,没钱真的不敢回家过年。”
社交压力:催婚催生的“逃避心理”
除了经济压力,社交压力也是年轻人选择就地过年的重要原因。28岁的清风在深圳工作,他选择不回家过年,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为了避免面对亲戚的“拷问”。他说:“最怕的就是七大姑八大姨问工作、问收入,还有催婚。有时候真觉得,不回家过年也是一种解脱。”
33岁的宇文在北京工作,因为失业大半年,他更是对回家过年充满了抵触情绪。他说:“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不会回去。我的父母知道我的情况,他们并没有给我太多压力,但碍于情面,我们并没有告知其他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姑姑,她会问得非常详细,你的工资多少?单位包不包饭?公司福利如何?等等。”
就地过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面对经济压力和社交压力的双重夹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就地过年。这种选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团圆方式,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个人而言,就地过年减轻了经济负担,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交压力,让年轻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道:“今年选择就地过年,没有了回家的路费压力,也没有了走亲访友的烦恼,反而感觉轻松了很多。”
对家庭而言,就地过年促使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一位网友表示:“以前总觉得过年一定要回家,但今年因为工作原因留在北京,反而让父母理解了我的不易。我们通过视频拜年,虽然没有在一起,但感情并没有因此疏远。”
对社会而言,就地过年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年轻人选择在春节期间留在工作地,带动了当地消费,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位商家表示:“今年春节,留在北京过年的年轻人比往年多了很多,我们的生意也比往年更好。”
暖心举措:让就地过年更有温度
为了让更多就地过年的人感受到温暖,各地纷纷出台暖心举措。以长沙为例,长沙市委两新工委连续4年举办新就业群体“就在长沙过大年”活动。2025年春节,全市有近9000名快递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选择在长沙就地过年。长沙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两新工委)组织市非公经济组织综合党委、市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市快递行业党委,2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近百个“红色之家”,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广泛举办“就在长沙过大年”主题活动。
在网约车司机“就在长沙过大年”活动中,滴滴司机黄玲收到包含大米、窗花和香片的新春礼盒,她开心不已。活动现场,异地留长司机与家人们欢聚一堂,参与好运套圈、福运红包领取、全家福拍摄等趣味活动,观看舞龙舞狮互动表演。现场还举行了司机荣誉表彰仪式,对过去一年表现突出的司机进行表彰。
在快递员群体“就在长沙过大年”主题活动中,快递员小哥们围坐在一起,话家常,书写“福”字。书法家根据快递员们的愿景需求,为他们个性化定制春联,续写的是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美好祝愿。
在网约配送员群体“就在长沙过大年”主题活动中,参与者们在志愿者及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帮助下,认真细致地将灯笼骨架组装起来,不一会儿,一盏盏红灯笼点亮了会场,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笼,大家都乐在心头、喜在眉梢。
结语:就地过年,年味不减
就地过年,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现实的妥协。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年轻人的无奈与智慧。就地过年,年味不减。无论在哪里过年,只要心中有爱,有温暖,就是真正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