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也会长痘,不同年龄处理方法大不同!
小朋友也会长痘,不同年龄处理方法大不同!
当家长发现小月龄宝宝脸上长出类似青春痘的皮疹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担忧。事实上,痤疮(俗称青春痘)不仅在青春期出现,从新生儿到青春期前的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本文将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痤疮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一常见皮肤问题。
“青春痘”的医学诊断名称是“痤疮”,虽然这种皮肤疾病主要好发于青春期和年轻成人,但其实它可以出现在从小到老的任何年龄阶段。只要发生雄激素介导的皮脂腺泌油增加、毛囊角化过度就会产生角栓堵塞毛孔形成粉刺,皮肤上微生物(例如痤疮丙酸杆菌)再添把火,就会产生炎性丘疹等等后续皮损。
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都有发生这系列皮肤问题的可能,根据不同发生时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新生儿痤疮
如图所示出生后就可能发生,通常宝宝面部会出现类似于成人痤疮样的红色丘疹、脓疱及粉刺样的皮疹,致病原因也是肾上腺雄激素水平暂时性增加对皮脂腺的刺激所致。
这个时期的痤疮很容易和另一种皮疹混淆,即新生儿头部脓疱病,后者通常没有粉刺,多是发生于新生儿头颈部的炎性丘疹和小脓疱,在出生后3周左右起病,研究认为和皮肤上的马拉色菌定植产生的炎症有关,而马拉色菌又活跃于皮脂分泌旺盛的区域,如面部、躯干上部、肩部(和痤疮好发区域有部分重叠),所以过去这两个病很难区分,一度被认为是同种疾病。目前新的学术界意见还是认为两者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情况下,均不用特殊处理,如果到了临床用药的程度,则用药存在区别。
新生儿痤疮通常在3个月左右自行缓解,也不会遗留瘢痕。如果发展成严重的痤疮可能需要咨询医生开始药物治疗。
新生儿痤疮(A)与新生儿头部脓疱病(B)
婴幼儿痤疮
通常发生于出生后6周到1岁,易发于男宝宝,同新生儿痤疮一样多为分布于面部的炎性丘疹、脓疱以及粉刺,炎性反应比新生儿期会更重一些,因为也是婴儿肾上腺雄激素水平出现短暂的生理性升高以及“微小青春期”的出现,一般也是自限性的,1岁内自行消退,少数会持续到2岁,与新生儿痤疮不同的是,多达半数的患儿会出现小而萎缩的“冰锥样”凹坑。
如果出现较严重的皮损同样需要咨询医生使用药物治疗以预防痤疮瘢痕的形成。婴幼儿痤疮通常预示着青春期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痤疮。
婴幼儿痤疮
儿童中期痤疮
这个时期的痤疮通常发生于1-7岁,与上述两期不同的是这个阶段通常雄激素水平最低,理应不太会出现痤疮,如果出现了,可能与肾上腺功能早现有关,也需要结合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考虑是否有其它雄激素过多症相关疾病,需要小儿内分泌医生来进行评估。
青春期前痤疮
痤疮可能是青春期到来前的第一个表现,有些孩子在爸妈眼里还是个宝宝,但是痘痘已经悄悄地出现在了脸上,这个时期的痤疮表现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青春痘”,T区的粉刺是最早被观察到的,偶尔可以看到丘疹、脓疱、结节。这个阶段药物治疗的意义不仅仅是消除皮损,还有预防炎症反应过重而产生的瘢痕。
对于儿童痤疮需要药物治疗时,应尽量选择易于执行的治疗方案,因为治疗痤疮本身就是个持久战,能够坚持用药更为重要。
以下是关于痤疮用药需要注意的年龄范围,但是儿童痤疮可能会面临超出年龄范围用药的问题,需要咨询医生权衡利弊。通常轻度痤疮外用药即可,例如0.025%维A酸乳膏、0.1%阿达帕林凝胶或者2.5%过氧化苯甲酰乳膏,7.5%氨苯砜外用制剂也可用于9岁以上儿童痤疮。
而中重度痤疮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治疗了,抗生素是最常使用的药物,8岁以下的儿童可以选择红霉素或者阿奇霉素。8岁以上的儿童可以选择多西环素,没错,就是前段时间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期名声大噪的那个抗生素,其实在皮肤科一直是很重要的抗痘明星。另外新星窄谱抗菌药萨瑞环素(沙雷环素)也被用于9岁以上儿童中重度痤疮的治疗。
在护理方面,温和清洁面部是需要的,以祛除多余的皮脂,但是应该避免频繁清洁和用力摩擦。特别是婴幼儿皮肤屏障并不完善,所以需要使用接近皮肤PH值的温和的清洁产品及不易致粉刺的保湿霜。
FDA批准的儿童痤疮治疗年龄范围
用途 | 活性成分 | 年龄指标 |
---|---|---|
外用药 | 维A酸类 | 维A酸 |
抗生素 | 红霉素 | |
克林霉素 | ||
抗炎药 | 氨苯砜 | |
BP(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 | BP+红霉素 | |
BP+克林霉素 | ||
BP+维A酸类 | ||
维A酸类+抗生素 | 维A酸+克林霉素 | |
口服药 | 抗生素 | 红霉素 |
四环素 | ||
多西环素 | ||
米诺环素 | ||
复方新诺明 | ||
阿莫西林 | ||
头孢氨苄 | ||
阿奇霉素 | ||
沙雷环素 | ||
维A酸类 | 异维A酸 |
所以痘痘这个问题真的可能出现在我们一生大多数时候,尤其父母是油痘肌的宝宝就更逃不过了,痘痘其实不是小问题,包括后续可能的痘坑痘印,有时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心情,家长们如果发现了,把握不准可以带孩子看看医生或拍照线上问诊、正确使用药物,才能更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