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首例烟卡公益诉讼,专家呼吁:烟卡危害不容忽视
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首例烟卡公益诉讼,专家呼吁:烟卡危害不容忽视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立案受理首例烟卡公益诉讼案。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公益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恩泽以家长身份,将制造、销售烟卡的两家公司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其停止销售烟卡并公开赔礼道歉。
这起案件的立案,标志着社会各界对烟卡危害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烟卡,这种由废弃烟盒剪下的方形烟标卡片,在小学生群体中已经风靡已久。孩子们将烟卡放在地上轮流拍打,谁能将对方的烟卡拍翻面,就能赢得对方的烟卡。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却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多重危害。
研究表明,烟卡游戏存在以下危害:
- 可能诱导青少年尝试吸烟。烟卡上印制的烟草品牌标识,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各种香烟品牌,增加了未来尝试吸烟的可能性。
- 可能成为变相赌博行为。一些孩子为了获得稀有烟卡,不惜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甚至出现偷窃、欺诈等行为。
- 在寻找烟盒和拍烟卡过程中易导致双手受细菌污染,影响身体健康。
- 已出现校园教唆、胁迫等不良现象。一些高年级学生利用低年级学生对烟卡的渴望,进行不当诱导。
- 可能滋生违法犯罪行为。有媒体报道,四川南部县6名儿童为获取烟卡,竟然盗窃价值6万元的高档香烟。
烟卡之所以能在小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 社交需求:烟卡成为孩子们之间的一种社交工具,拥有稀有烟卡的孩子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羡慕。
- 攀比心理:烟卡在游戏中被赋予了价值属性,拥有越多越稀有的烟卡,往往被视为地位的象征。
- 成人社会规则的映射:烟卡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成人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身份认同,这种观念过早地影响了孩子们的价值观形成。
面对烟卡带来的挑战,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开展替代活动至关重要。家长和教师可以一起发明替代性游戏,保留烟卡游戏的规则,但选用的替代性物品不要和烟草、金钱、地位等社会属性相挂钩。同时,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组织体育活动、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等有益活动,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的兴趣爱好。
其次,加强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家长和学校应该将控烟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青少年控烟意识。在开展控烟健康教育时,既要包含事实性信息,展示烟草制品的强成瘾性和健康危害,尤其需要强调青少年群体关注的健康影响问题,比如造成学习障碍、影响运动表现、加速皮肤老化等,以提高青少年针对烟草威胁的感知;同时更要重视价值性信息,消解烟草制品与“身份地位、社交神器”等的文化捆绑。
再次,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至少要保证在孩子面前不抽烟、不买烟。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替代的活动,家长、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发明替代性游戏,保留“烟卡”游戏的规则,但选用的替代性物品不要和烟草、金钱、地位等社会属性相挂钩。
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多管齐下:
-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烟草广告的定义,将烟卡纳入管控范围。
- 加强电商平台监管:切断网络平台的烟卡销售渠道。
- 学校加强控烟教育:将控烟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内容。
- 推行烟盒平装包装:降低烟盒的吸引力,减少烟卡的制作来源。
烟卡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烟、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