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红河县:哈尼梯田的乡村振兴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红河县:哈尼梯田的乡村振兴之路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1
来源
1.
http://www.moa.gov.cn/xw/qg/202501/t20250109_6469067.htm
2.
http://www.moa.gov.cn/ztzl/2024dnq/202412/t20241216_6467964.htm
3.
http://cul.china.com.cn/2024-03/04/content_42712552.htm
4.
https://www.hhx.gov.cn/info/1111/396081.htm
5.
https://www.hhx.gov.cn/info/37961/289551.htm
6.
https://www.hhx.gov.cn/info/1101/396901.htm
7.
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mod=view&aid=78802
8.
https://www.hh.gov.cn/ztzl/lqhmzc.htm
9.
https://nync.yn.gov.cn/html/2024/zhoushilianbo-new_1008/1415301.html
10.
https://www.hhpb.gov.cn/info/5441/465551.htm
1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2/07/76890764_1137300190.shtml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州委“337”工作思路和县委“1153”工作思路,聚焦高质量发展,树牢“拼经济出真招抓落实”鲜明导向,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出质的积极变化。

红河县紧抓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重大机遇,2021年至2023年连续3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稳居全州前列,创建了勐龙街村、龙普旧寨村、虾昆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有力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红河县突出干热河谷、石膏矿产、哈尼梯田、马帮侨乡等资源禀赋,兴产业强支柱,热区水果、茶叶、“稻鱼鸭”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石膏产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产业从无到有,对外贸易取得历史性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据统计,红河县GDP从2012年的23.9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84.99亿元,增长3.55倍,年平均增速达11.8%,近3年GDP增速稳居全州前列,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红河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以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和哈尼梯田活态保护利用为载体,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完成“一河五库”连通工程,进一步解决干热河谷灌溉用水问题。同时,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模式,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2家,规模化发展热区水果产业21.7万亩,有效解决热区产业发展和生态长效管护问题,闯出一条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两山转化”新路径。

红河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主线,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大会,新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公约》;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成功打造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寨26个;马帮古镇创建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成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打造庭院剧《马帮·女人》等一批艺术精品,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河县深挖梯田、马帮、侨乡等文旅资源,成功创建撒玛坝梯田4A级景区和马帮古城3A级景区;有效落实“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十条措施”,竭力守护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和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成苏红古村、马帮文化农特产品展示中心、马帮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勐甸新区旅游康养项目快速推进。红河州首届哈尼古歌传承传唱展演活动在红河县举行,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新引擎,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14.3万人次、1.0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66.7万人次、20.83亿元,分别增长11.66倍和19.47倍。

红河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实施交通、水利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红河县建制村公路实现100%通硬化路,乡(镇)通三级公路全面推进,元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成阿扎河水库、虎街河水库、宝华水库、勐甸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深入推进教育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临沧一中结对帮扶全面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能力,高考成绩实现质的飞跃;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助推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质;抓牢“一老一小”特殊人群关爱服务,创新“543”机制不断提升留守家庭幸福“成色”。

红河县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深化改革中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线,圆满完成红河县5.0级地震灾后重建;持续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控经济领域安全;连续38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获评首批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红河县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网,聚焦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推进农村公路与乡村发展、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农村公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红河县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县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制,完善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做到有路必养、有路必管,保障畅通。

为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红河县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要求,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及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加大履职能力建设和管理养护投入力度。县财政将资金分配下达至具体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及项目实施单位落实好项目管理及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依法合规加快政府采购和实施等相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的全过程和跟踪管理,确保项目及时推进、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跟踪,确保年度绩效目标如期实现。2024年共下达农村公路相关财政资金13067万元,其中,中央9808万元、省级2521万元、州级196万元、县级542万元。

红河县加强安全和信用管理,从保障安全设施投资、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逐步完善安全设施等方面,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云南省农村公路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全面开展农村公路巡查、监管、行政许可,坚决制止损坏公路行为;坚持经济实用、绿色环保理念,开展“美丽农村路”创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路出行条件。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是红河南岸哀牢山余脉以哈尼族、彝族等世居民族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同耕共创的近百万亩梯田农耕文明生态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模式,展现了当地民族的生存智慧,为人类不同群体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样本,体现了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为现存的或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是人类聚居、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其完美地反映了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模式。”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红河南岸哀牢山区。据汉文史料记载,哈尼梯田具有1300多年以上的开垦历史,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将梯田列入中国古代七大田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红河州内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梯田面积达82万亩,加上玉溪元江、普洱墨江、江城等地梯田,达上百万亩,成为撼人心魄的世界奇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片山高密林的土地上,当地民族认为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把云雾当作空中大海,森林看作是绿色水库。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季风性气候给哀牢山区的密林带来了储量丰富的雨水,他们巧妙利用,顺势而为,拦截成大大小小的坝塘沟渠,再引入村寨流到梯田,梯田上满下流,层层叠叠,最后汇入红河。低海拔的河水受高温影响又形成雾气蒸腾到高山,在高海拔山顶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珠落到森林,再流到地下沙兜里慢慢渗出,顺流而下,如此循环反复,成就了人与自然共创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梯田农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分工明确的资源管理系统。在长期的梯田垦殖中当地人独创了基于自然的高山冲肥法、木刻分水法、精细的田间管理技术、自留稻种储藏技术、稻鱼鸭复合共生等生态农业绝技,族群内部春耕秋收、红白喜事等重大事项互帮互助的村规民约,确保了梯田四季农耕生产生活有序开展。

当地人民在选择村寨住址时,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挑选出温暖、向阳、有山有水的半山腰作为建寨的理想地点,营造出村寨的上方有茂密的寨神林、村边有水辗水井、村脚有磨秋场、村中的民居有祖宗神龛。其传统民居是就地取材的乡土建筑——石基、土墙、木格、草顶的蘑菇房,自然古朴,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传统民居为两层半,过去一楼住牛马等牲畜,认为牛是天赐的农耕助手,要爱护善待,同住一个屋檐下相依为命;二楼住家人,同时设祖宗神龛和永不熄灭的火塘,逢年过节都要磕头祭祀祖宗,追思怀古,祈求护佑子孙后代;冬暖夏凉、通风透气的三楼堆放粮食谷物和种子。屋外的晒台用于晾晒粮食,也是妇女做针线活或家人聊天晒太阳的场所,是与大自然连接的重要活动空间。如果说梯田是景观的重点,而村寨则是创造这一文化景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

在红河南岸,哈尼梯田境内世居民族共耕共享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瑶族、壮族、汉族分布在不同的等高线上,形成大杂居、小聚集的互嵌式工具模式。高山密林中的瑶族、低海拔河坝区的傣族、半山腰上的哈尼族、彝族等世居民族通过劳动互助、结亲通婚、贸易互通等方式加以联系,相互交往,真诚以待,相互交融,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民族生活空间。比如,在红河南岸至今还流行赶不同的十二生肖街子,不同村寨错时在集市上交换诸如高山木耳香菇、半山稻鱼、河坝芒果、香蕉等梯田生态系统产品,以及哈尼族梯田农耕铁具、傣族土陶、彝族刺绣、汉族的小吃等特色商品,各取所需,产品互补。在哈尼族昂玛突节、苦扎扎六月节、十月年、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傣族泼水节,各民族走亲访友,参与体验不同民族节日,以美食为媒,文化互赏,共享欢乐,增进友谊。民间有句俗语:“哈尼哈喔其玛然,阿赤腊批其泡同”,意思就是哈尼族彝族是一娘生的,盐巴、辣椒是包在一起的,形容亲如一家。高山哈尼族和低海拔坝区的傣族历来有搭“牛亲家”的习俗,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哈尼族和傣族利用气候差异的特点共管共享耕牛这一宝贵的生产资源,并因此而结成亲如一家的“牛亲家”关系。哈尼族和邻村邻寨的彝族壮族,也会有缘结成牛马亲家,春耕秋收插秧打谷重要农活互相帮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改善,牛马已经不再是紧缺生产资源,但牛马亲家的亲密关系依然存在,亲家后代继续往来的不在少数。另外,在民间还普遍流行各种“亲家”关系,比如同族之间或不同民族之间儿女通婚结成的亲家、给好朋友儿女拜干爹取名结成的拟亲家、梯田劳动帮扶结成友谊的亲家,给孩子祈福搭桥立碑路遇被认作干爹的亲家等等,这些各种缘分达成的“亲家”关系一旦确立,不分民族,彼此之间就成了深度交往亲如一家的好朋友,在春耕秋收、盖房起屋、红白喜事等重大事情履行互帮互助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平等、尊重、包容、互信、互助的民间交往规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风尚,形成人心相通、情感交融的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红河哈尼梯田不仅为境内上百万世居民族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计,同时在保水保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区域性担当。当地人民基于对自然敬畏和形成的譬如绿色低碳的劳作方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春耕秋收冬闲的土地适度利用制度、自然的农家施肥法、稻鸭鱼共生的农业复合系统,这一系列传统农耕方式产出的稻鱼菜等梯田生态系统产品,成为当今人们追求营养丰富、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

红河哈尼梯田除荣获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两顶桂冠外,还先后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二批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实践基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等。域内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红河乐作舞、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多声部民歌、祭寨神林、苦扎扎(六月年)、都玛简收等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基于绿水青山的梯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传统文化展示、对外交流活动也是风生水起,开辟了后申遗时代保护传承的新篇章。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是人与自然共创的杰作,更是关乎未来的文化遗产,申遗十多年来在保护发展的道路上尽管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要系统挖掘和认知遗产文化内涵和多重价值,加强公众世界遗产教育,开展多形式的展示和阐释,讲好中国故事;擦亮世界遗产品牌,赋能梯田产业发展,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