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驴肉火烧:一道传承百年的非遗美食
漕河驴肉火烧:一道传承百年的非遗美食
漕河驴肉火烧,这道起源于宋代的传统美食,承载着保定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记忆。相传,宋朝时期漕河镇码头上漕帮与盐帮为争夺霸权时常发生冲突,一次漕帮大胜后,将俘获的盐帮驮货毛驴宰杀炖煮设庆功宴,因烹煮的驴肉太多,便将肉切碎后夹在当地打制的火烧里食用,由此开创了驴肉火烧这一独特美食。
精湛的制作工艺
漕河驴肉火烧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材到成品需要经过25道严格工序。首先在选材上,要选择3至8岁的中年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驴肉肌间脂肪丰富,肌肉结实,禁得住长时间炖煮,能够充分入味。驴肉的处理过程包括宰杀、分割、配料和煮制等环节,其中仅煮制就需要20多个小时,以确保驴肉色泽温润、香味浓郁、表里如一、酥软适口。
火烧的制作同样一丝不苟。采用死面制作,需要经过一擀、二抹、三卷、四揪、五烙等工序。先在平底锅里烙到八成熟,再架在灶上烘烤出酥脆的外皮。这种独特的制作方法使得火烧外焦里嫩,圆鼓香脆,成为驴肉的最佳搭档。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2013年,漕河驴肉加工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刘敏英不仅继承了祖辈相传的制作秘方,更致力于将这一传统美食发扬光大。
为了更好地传播驴文化,2006年在保定徐水区建立了全国首家驴肉饮食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投资500多万元,以北方传统民居风格建造。馆内陈列着数百件实物、模型、典籍图片以及书法绘画作品,全面展示了漕河发源、驴的品种、营养价值、加工技艺和丰富的驴文化。博物馆与全驴宴饭店相结合,既是一个展示平台,也是一个体验场所,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驴肉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统美食的现代创新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漕河驴肉火烧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成功引入阻抑亚硝致癌技术,提高了食品安全性;注册“漕河”商标,生产真空包装驴肉,延长了保质期,便于长途运输;开发出“全驴宴”108道菜,丰富了产品线;亮相上海世博会和央视荧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如今,漕河驴肉火烧已经从一个地方小吃发展成为保定的特色名片,不仅在保定及周边城市开设了多家连锁店,还远销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这道传统美食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这份来自保定的美味。
漕河驴肉火烧的故事,是一部传统与创新交织的传奇。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历史的见证。在刘敏英等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门古老的技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