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直播间豪购球星卡欠9万: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之困
14岁男孩直播间豪购球星卡欠9万: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之困
近日,浙江一名14岁男孩在母亲去世后,拿走其遗留的手机,在直播间购买球星卡欠下9万多元债务。据了解,其母亲于去年6月11日离世,而她的手机在次日便被孩子拿走,且一直拒绝交出。孩子误以为手机账户中的资金是母亲生前的存款,因此在网络直播间大肆购买球星卡,不知不觉间欠下巨额债务,平台月付欠了4万多元,信用卡也欠了4万多元,总共9万多元。
据孩子父亲透露,妻子三年前生病,为了治疗花掉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储蓄,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实在无力偿还这些债务。孩子父亲目前已经与相关直播间及平台客服取得联系,而孩子分别在三个不同的直播间购买了球星卡,其中一个直播间已经同意退款4万元,而平台客服也已记录此情况,并正与另外两家直播间协商处理。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它不仅涉及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还牵扯到家庭监护、网络平台责任以及社会保护机制等多个层面。让我们从法律、案例和社会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这一事件。
法律效力: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在这一事件中,14岁的男孩显然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进行的大额消费行为(9万多元)显然超出了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范围,因此这一行为的效力待定,需要其法定代理人(即父母)的追认。如果父母不予追认,该消费行为则可能被视为无效。
案例对比: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的普遍性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自《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实施至今(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该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597件,案件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占比最高,达68.2%,主要由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引发的游戏充值退款纠纷和直播打赏退款纠纷。
这一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平台责任:直播平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提供消费管理功能,并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平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仍存在漏洞。
例如,有的游戏实名认证流于形式,未成年人可以通过二次编辑账号信息轻松变更为成年人账号。此外,一些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未能有效限制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
社会影响:家庭、学校、平台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这一事件凸显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复杂性。它不仅涉及家庭监护责任,还牵扯到学校教育、平台管理和社会保护等多个层面。
家庭责任:家长应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监管。例如,妥善保管手机和支付密码,避免未成年人未经允许进行大额消费。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其识别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平台管理:直播平台应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优化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例如,完善实名认证系统,加强对大额消费的审核,及时发现和阻止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社会保护: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例如,通过普法教育、案例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认识。
这一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消费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家庭、学校、平台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