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暖年”下的冬季气候之谜:为什么这么冷?
“最暖年”下的冬季气候之谜:为什么这么冷?
2025年元旦期间,我国多地迎来了一波寒潮天气,东北地区更是出现了-40℃以下的极寒天气。这让不少人大呼疑惑:不是说2024年是“最暖年”吗?为什么冬天还是这么冷?
“最暖年”的数据支撑
事实上,2024年确实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2024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10.9℃,比常年平均值9.89℃高出1.01℃,创下196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2024年也极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地球四分之三的陆地因气候变化而逐渐干旱,2024年相比2023年升温超过0.14℃。
全球变暖与极端寒冷的矛盾
既然全球都在变暖,为什么我们还会经历如此寒冷的冬天呢?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气象原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指的是短期内的大气状态,而气候则是长时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因此,某地短期内出现寒冷天气,并不能否定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二级研究员周兵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确实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虽然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在某些地区,由于大气环流的调整,反而可能出现极端寒冷的天气。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
北极涡旋的作用
近期的寒冷天气与北极涡旋的活动密切相关。北极涡旋是盘踞在北极地区上空的冷性大型涡旋系统,通常情况下,它会将冷空气“锁”在极地地区。但当涡旋减弱或分裂时,冷空气就会向南扩散,影响中纬度地区。
2024年12月,西伯利亚地区异常偏暖,许多地方气温偏高8-15度。但到了年底,随着北极涡旋的南下,东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气温骤降20度,最低气温达到-56度。随后,这股极寒空气继续南下,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导致东北北部出现今冬最寒冷的时段。
复杂的气候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用“变暖”或“变冷”来概括。正如专家所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仅是温度升高,还会引发海平面上升、降水模式改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大气环流,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剧烈。
面对这样的气候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等点滴做起,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增强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