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消融技术:不开刀也能治肺结节
肺结节消融技术:不开刀也能治肺结节
近年来,随着CT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对于这些肺结节,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然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多发性肺结节患者或身体条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手术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在这种背景下,肺结节消融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手段,正在逐渐受到关注。
什么是肺结节消融技术?
肺结节消融技术是一种在CT引导下的微创治疗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皮肤将特制的消融针精准送达病变部位,利用热能或超低温破坏肿瘤组织,使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技术被誉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
消融技术的优势
与传统手术相比,肺结节消融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 创伤小:无需开刀,仅需在皮肤上穿刺,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
- 恢复快:患者术后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一天便可出院,显著缩短了康复时间。
- 治疗时间短:整个手术过程不到3小时,大大节省了治疗时间。
- 费用低:相对于传统手术,消融治疗的费用更低。
- 无放化疗副作用:避免了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用人群
肺结节消融技术特别适合以下人群:
- 多发性肺结节患者:对于多个肺结节,传统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而消融技术可以精准定位每个病灶。
- 身体条件不适合手术者:对于高龄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消融技术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对手术心存顾虑的患者:对于害怕开刀的患者,消融技术提供了一个微创的治疗方案。
- 肺癌术后出现新结节的患者:避免了再次手术的风险,同时保留更多健康肺组织。
临床效果
临床数据显示,对于直径小于30mm的肺结节,特别是15mm以下的磨玻璃结节,消融治疗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中,通过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与术中DSA技术的结合,消融的准确率从60%提升至90%-95%。这一技术的进步,使得治疗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专家团队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李明博士及其团队在肺结节消融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李明博士是国内顶尖的肿瘤消融治疗专家,执笔制定了国内首部肺多发磨玻璃结节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并在该领域发表了20余篇SCI论文。其团队开发了多项专利技术,如圆头针尖设计、"先消融后活检再消融"的创新方案以及LUNG-MAPPER精准导航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精准度。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结节消融技术正在向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北京协和医院通过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与术中DSA技术的结合,不仅提高了消融的精准度,还减少了患者的辐射暴露。这种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为肺结节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对于肺结节患者来说,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既不放任不管,也不盲目激进,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