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如何确定教学重点?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职业院校如何确定教学重点?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科学确定教学重点,提升教学质量,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探讨教学重点的确定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挑战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普通教育则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种差异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教学重点的确定上,需要有别于普通高校。
然而,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可能不足;另一方面,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要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学重点的确定原则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挑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教学重点:
基于技术知识优化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定需要经过四个基本环节:确定教育目的、选择课程目标来源、确立目标取向、明确目标内容和陈述方式。职业教育的目标应突出技术知识的传授,同时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采用泰勒的三维目标分层表述模式,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再细分为不同的阶段和评估标准。
基于职业岗位编排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同时,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与组织岗位知识与经验,形成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在内容编排上,应依据“工作逻辑”划分学习单元,采用模块化、项目化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基于技术情境建设课程资源
技术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有助于能力的形成。职业院校需要深度挖掘与岗位工作场景相一致的技术情境,开发教学场景、数字化资源、教材、教师队伍等类型的课程资源。同时,要规范建设和有效应用课程标准,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基于工作场景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需要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从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活动过程、课程考核评价三个环节落实。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围绕教学目标,分析、解构、串联和整合各类工作内容;教学方法要体现职业性与实用性;课程考核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案例分析:新双高计划下的教学改革
2024年5月,教育部提出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目标。这一政策的出台,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双高计划强调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以某职业院校为例,该校在新双高计划的指导下,对教学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总结与展望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加速,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科学确定教学重点,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职业院校应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