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台设计:写意精神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
当代舞台设计:写意精神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
舞台设计是戏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装饰,更是剧作精神与观众心灵相通的桥梁。当代舞台设计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增强艺术表现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伊天夫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深入探讨了当代舞台设计的三个核心理念:运用中国写意精神进行观照、探索科艺融合的舞台体现、在空间创造中追求思想力量的表达。
运用中国写意精神进行观照
在当代舞台设计中,中国写意精神的运用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写意精神强调“立意”“写意”“成象”三个阶段,通过“写”将创作者的主观心思融入“象”中,使情与景交融,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
舞台美术中的“意”,与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意”存在明显差异。舞台美术之“意”,需要将空间性和时间性纳入其间,并通过不断转换的“象”将其表现出来。舞台美术的“意象”既要展现剧作文本规定的形态,又承载着舞美设计者的思想。
以话剧《陆机》为例,舞台设计运用简约的弧线平台,暗示宽敞大道,利用透视原理在有限的纵深空间中营造出无尽长廊的视觉感,暗示出陆机在追求仕途理想的道路上走向悲剧的宿命。这种借助光影技术手段,以虚映实、虚实相生的意象化的空间场景创造,正是写意精神观照的必然结果。
话剧《陆机》 资料图片
探索科艺融合的舞台体现
科艺融合是当代剧场艺术实践与生俱来的天性。从古希腊戏剧演出中使用的舞台机械设备,到当代演出中运用的高科技手段,科技始终在提升艺术表现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手段不仅能创造出与传统剧场手段迥然不同的形式,还能在内在精神的表现上,在开掘人物心理动作空间过程中发挥着极大作用。有时,科技手段本身也成了艺术,为舞台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惊奇,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学价值。
以话剧《侯绍裘》为例,该剧有三重叙事空间:当代空间、现实空间和回忆空间。舞台设计运用了200多块大小不等的LED单元屏,在舞台上空的不同高度、纵深上,组成了一个装置性的吊挂系统,构成了一个“破碎”的视觉世界。这种设计充分展现了以科艺融合为特征的当代剧场艺术魅力,科技手段成为传达文本复杂意蕴的载体。
话剧《侯绍裘》 资料图片
在空间创造中追求思想力量的表达
当代舞台设计更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的空间创造,追求舞美设计所蕴含的思想力量的表达。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观念空间不仅和文本保持同构,而且在表达设计师独特审美的同时,也展现出设计师的观念思考。
以沪剧《一号机密》为例,为了表现压抑窒息感和危机感,设计了一个由三个三角形组成的阁楼转台结构。三角形结构空间可以令人感受到险峻、倾斜、要倒塌的危机。当转台转动时,三角形间的夹缝有宽有窄,当光线透过夹缝时,由于遮蔽与穿透,便形成了不同的阴影效果。这种光影效果具有尖锐的对立冲突性质,恰巧是剧中守护一号机密时所需要的环境空间氛围。
在评剧《新亭泪》中,舞台上方设计了一个大圆盘,可以升降、旋转、倾斜,并作为投影屏幕使用。这一舞台装置的升降腾挪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充满诗意的节奏变化,展现了家国危难之际人物挺身而出的英雄气度和不求功名、敢于担当的大儒精神。
沪剧《一号机密》 资料图片
当代中国戏剧应该在写意精神的观照下,将古典传承之美与当代观念之新相融合,在科艺共生中营造出有意味形式的观念空间,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融古开新、境生象外的舞台新景象,书写人类普遍共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原文来自光明网,作者伊天夫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