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两天创作的国歌传奇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两天创作的国歌传奇
1935年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位年轻的音乐家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这首歌曲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位音乐家就是被誉为“国歌之父”的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源于一部名为《风云儿女》的电影。这部电影由田汉编剧,讲述了一群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到觉醒投身抗战的故事。田汉为电影创作了一首长诗,其中最后一节被选为主题歌歌词。然而,就在创作完成后不久,田汉被捕入狱,未能完成后续工作。
得知田汉被捕的消息后,聂耳主动请缨,承担起为这首主题歌谱曲的任务。他拿到歌词后,被其中的激情和力量深深打动,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曲谱初稿。随后,聂耳前往日本避难,在那里完成了最终定稿。
在创作过程中,聂耳对每一个音符都精益求精。据导演许幸之回忆,聂耳拿着曲谱初稿来到他面前,兴奋地说:“好啦,老兄!主题曲谱好了。”在试唱时,许幸之建议对开头和结尾进行修改,聂耳认真思考后,立即拿起铅笔进行修改,使歌曲更加激昂有力。
1935年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在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完成了第一版录音。随后,这首歌曲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而广为流传,迅速成为抗日救亡时期的标志性歌曲。它不仅在国内广为传唱,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82年,这首歌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确立了其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2004年,国歌被写入宪法,进一步确立了其法律地位。
《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歌,不仅因为它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更因为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抗争的精神。每当这首歌曲响起,都会激发起人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从一首电影主题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聂耳,这位年轻的音乐家,用他的才华和激情,为后人留下了一首永不过时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