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方立天谈慈悲:如何在现代社会践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方立天谈慈悲:如何在现代社会践行?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702538105077845
2.
http://isbrt.ruc.edu.cn/index.php?type=newsview&id=4401
3.
http://isbrt.ruc.edu.cn/index.php?type=newsview&id=4625
4.
https://www.pzlf.com/csff/rmzs/319654.html
5.
http://www.yzs.com/zhgshr/chenzhipeng/19120.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6%95%99
7.
https://www.tibetcul.com/zhuanti/whzt/45611.html
8.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481
9.
https://www.ruc.edu.cn/cn/history/person/72545.html

“慈悲为怀”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教义,更是一种普世价值。著名宗教学专家方立天教授曾深入阐述了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为我们理解这一理念提供了重要参考。

01

慈悲理念的哲学基础

佛教的慈悲理念建立在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上。缘起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也由因缘散失而灭。这种观点推导出“无我”论:人由各种因缘聚会而生,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既然人不能作为自身的主宰,人生无常,这就构成了人生痛苦的价值基础。

从缘起论还推导出“同体”论和“平等”论。按照缘起论,每个人与其他众生息息相关。从三世因果关系来看,其他众生在过去世可能就是自己的亲人,宇宙间各类生命实质上是一个整体。佛、菩萨观照众生与己身具有同一的本性,由此生起与众生的绝对平等心,进而产生为众生拔苦与乐的慈悲心。

02

慈悲理念的内涵

慈悲是梵语Maitri-Karun的意译。“慈”是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简言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也就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产生悲情,自然地衍生出对他人的友情,并扩展为对一切众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爱。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连,才能产生“与乐拔苦”的践行和作用。

大乘佛教把慈悲分为三种,称为“三缘慈悲”。《大智度论》卷四十云:“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后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这三种缘是根据大乘佛教空宗思想划分的,认为以众生为对象的慈悲,是凡夫的慈悲,称“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是指觉悟众生无我进而觉悟诸法无我的道理而生起的慈悲,是声闻、辟支佛和菩萨的慈悲;心无所缘,离一切差别,超越对立,毕竟空无,此为佛的“无缘慈悲”。

与上述三种慈悲紧密相关,佛教还把慈悲层次化,分为小慈悲、中慈悲和大慈悲三个层次。《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云: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如是等种种差别。问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为大?”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复次,诸佛心中慈悲,名为大,余人心中(慈悲),名为小。”问曰:“若尔者,何以言菩萨行大慈大悲?”答曰:“菩萨大慈者,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悯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悯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据上所引,区别慈悲层次的标准有三:一是慈悲践行者身份的不同。佛的慈悲为大:菩萨的慈悲相对于佛为小,相对于二乘为大,也可说菩萨的慈悲是中,是中慈悲;二乘即声闻与缘觉的慈悲为小,是小慈悲。二是动机与效果的差异。小慈悲只是主观的同情、怜悯,停留在心念、心愿上面,而大慈悲则给予众生以实际的关怀、帮助,使众生真正得到快乐,脱离痛苦。三是自他有别与平等一体的区别。小慈悲是主客有别、自他有别的,大慈悲则主众生平等、佛与众生平等,是一种无差别的、普遍的慈悲,这也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最高层次的慈悲。

三缘慈悲偏重于从慈悲的对象来区分,大、中、小慈悲则偏于从佛教修持者的认知和思想境界的高下来立论。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如以众生为对象的“众生缘慈悲”,也可以从动机与效果的差异角度区分为小慈悲与大慈悲。又如“法缘慈悲”,因慈悲践行主体二乘与菩萨的不同而有小慈悲与大慈悲之别。至于“无缘慈悲”即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佛的大慈大悲异名同实。慈悲的种类与层次的关系,虽然复杂,但从思想实质来看,两者又是统一的。

03

现代社会中的实践

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慈悲理念?方立天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个人修行:通过冥想、诵经等方式培养慈悲心。比如,进行慈悲冥想(Metta Bhavana),专注于培养对他人的好感和善意。

  2. 日常生活中的善行: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的人、善待动物、参与公益活动等。这些行为看似微小,但能逐渐培养出真正的慈悲心。

  3. 社会层面: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参与环境保护。慈悲不仅针对个人,也涵盖整个社会和自然环境。

04

现代意义

慈悲理念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促进个人成长:培养慈悲心能让人更加宽容、减少自私,促进心灵成熟。

  2. 社会和谐:慈悲能减少冲突,增进社会稳定。

  3. 环境保护:慈悲不仅针对人类,也涵盖自然万物,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正如方立天教授所说,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在当今世界,这一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环境危机,我们需要更多地践行慈悲,用爱与善意连接彼此,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