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期刊最新研究:不吃早餐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Cell期刊最新研究:不吃早餐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4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吃早餐等不规律饮食习惯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威胁。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肠道营养吸收机制的理解,更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吃早餐,心血管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小鼠喂养模型,发现当小鼠在16小时内缺乏肠腔面营养供给(类似于人类不吃早餐的情况)时,其小肠对脂质的吸收效率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显示,这种饮食模式会导致肠细胞中脂质吸收相关基因(如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L1)的表达发生重编程,从而引发肠道对胆固醇的过度吸收,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这一发现与此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相呼应。多项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早餐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例如,美国心脏协会(AHA)的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规律吃早餐的人相比,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了27%。
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峻
不规律饮食带来的健康隐患不仅限于成年人。北京大学宋逸/马军/董彦会研究员团队联合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在《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的系列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儿童青少年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与不规律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等因素密切相关。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不仅会影响当下的身体健康,还会增加成年后患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据估算,儿童青少年肥胖带来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210亿元人民币,而包括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损失在内的间接成本更是高达218万亿元人民币。
间歇性禁食,效果尚需谨慎对待
面对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一些新型饮食模式如间歇性禁食(例如16+8饮食法)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却为这种饮食方式敲响了警钟。研究显示,每天进食时间少于8小时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91%。尽管这一结论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足以提醒我们,任何饮食方式的选择都应谨慎,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解码肝脏-大脑对话,为健康饮食提供新思路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研究揭示了不规律进食导致肥胖的机制。研究发现,肝脏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的进食中枢进行通信,调节进食时间是否符合身体的昼夜节律。当这种通信被打乱时,大脑会过度补偿,导致在错误的时间暴饮暴食。
研究还发现,通过靶向肝脏-大脑通信途径,可以有效管理因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体重问题。这一发现为解决不规律饮食带来的健康隐患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规律饮食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预防肥胖至关重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青少年,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进餐,合理搭配营养。对于特殊人群,如夜班工作者或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更应该关注饮食规律性,必要时寻求专业营养师的指导,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