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空间:让都市人重获自然祥和
绿色空间:让都市人重获自然祥和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长期接触绿色空间可以显著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在409,556名参与者中,居住在绿色环境中的个体患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分别降低了16%和14%。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自然祥和”的现代诠释
“自然祥和”这一古老词汇,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道教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现代人追求内心平静、缓解压力的需求不谋而合。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亲近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小红书用户分享了自己在深圳租房时打造阳台花园的经历,虽然空间有限,但通过精心养护各种植物,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更带来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科学证据: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的益处
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长达11.9年的随访,揭示了居住绿地暴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绿色环境的保护效应在老年人和男性中对抑郁和焦虑更为显著。中介分析表明,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绿色空间通过改善空气质量,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精神福祉。
这一发现与此前的多项研究结果相呼应。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20分钟,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激素水平。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也发现,每天在本地公园待20分钟的人更快乐,情绪也更高涨。
城市绿色空间的创新实践
面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挑战,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绿色空间的创新设计。中国第一座垂直森林综合体“黄冈居然之家”在湖北省黄冈市落成。该综合体可以满足住宅、酒店和大型商业空间等多种需求,其中,作为住宅的两座塔楼打破了建筑的规整性,同时采用了开放式和封闭式阳台,种植了来自当地的404棵乔木、4620棵灌木和2408平方米的多年生草、花卉和攀缘植物。这种设计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还能每年吸收22吨二氧化碳,产生11吨氧气。此外,建筑内部还设置有垂直绿化浇灌系统,并在屋顶设置部分分散式太阳能电热水器,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制热,又能避免系统带来的热损耗,最大化实现绿色、健康、环保。
澳大利亚的像素大楼(Pixel Building)是澳大利亚第一座碳中和办公建筑。为了减少隐含碳,大楼的建筑开发商开发了一种名为“Pixelcrete”的低碳混凝土,其成分主体为工业废料、回收或再生材料,可以大大减低传统的波特兰水泥含量,从而减少碳排放,并在碳抵消项目的配合下实现碳中和。
新加坡绿洲酒店(Oasia Hotel Downtown)则是新加坡在这一领域的代表性实践。这座酒店在周边建筑里独树一帜,堪称“目之所及皆为绿色”,其外部有一个红色多孔铝板搭建的网状外壳,外壳上长满了21种不同种类的攀缘植物,既为鸟类和昆虫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附近的城市居民打造了独特的生态居住体验。从图片中也不难看出,与其他相对密封的大楼不同,该建筑有极强的开放性,不仅每一层都设计了空中花园,楼顶和楼体中间还被“挖”出了几个巨大的绿化层,这些高空“地平面”空间在提升绿化的同时加强交叉通风与自然光,并为楼内人员提供了更多公共娱乐场所和观景场所。
多样化的亲近自然方式
研究表明,亲近自然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需要远足或户外运动。仅仅是每天在公园待上20分钟,即便不做任何运动,也能显著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这种“公园20分钟理论”已在多个国家得到验证,成为都市人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不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亲近自然方式。日本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森林浴”疗法,通过在森林中漫步、呼吸新鲜空气来达到放松减压的效果。英国人则热衷于露营活动,据统计,47%的英国人在过去三年有过露营经历,总支出达到21亿英镑。
在城市中,人们还可以通过阳台种花、观鸟等方式亲近自然。小红书用户分享了自己在4平米阳台种花养鱼的经验,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更带来了满满的情绪价值。另一位用户则分享了在城市公园观鸟的心得,通过摄影记录鸟儿的美丽瞬间,既能欣赏自然之美,又能培养耐心和专注力。
在现代社会,亲近自然已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无论是通过城市绿色空间的设计,还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践,人们都在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途径。正如一位小红书用户所说:“晒太阳、赏花、观察小草、捡拾落叶,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却让我体会到了慢的乐趣。”
让我们一起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色空间,让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