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来了,高温依旧!这些农事活动不能停
立秋来了,高温依旧!这些农事活动不能停
立秋已至,但高温天气并未如期退场。根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次发生区域性高温过程。7月,全国平均气温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多地连续高温日数超20天,浙江西南部、江西中部等地35℃以上的高温日数甚至达到30多天,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1℃以上。
在这样的极端天气条件下,农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立秋时节,本应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但持续的高温却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重考验。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导致一季稻拔节生长缓慢,幼穗分化受阻,花粉败育、结实率下降。棉花正处于开花结铃期,高温让棉花生长缓慢。柑橘正处于果实膨大期,持续高温易致柑橘出现白斑,影响果实品质。持续高温还会影响南方油茶果实含油率等。
面对这些挑战,农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
在田间管理方面,农民们加强了水分管理。水稻田采取以水调温的措施,在高温时段灌深水并保持水层,喷施植物调节剂以减轻高温危害。旱地作物和蔬菜则采取遮阳、灌溉和覆盖等措施。果茶园适时适量喷灌,降低地表温度,并对果实采取套袋、遮盖等措施,以防高温日灼危害。
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农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种改种。对于受灾严重的地块,他们改种玉米、番薯等旱粮作物,或者种植蔬菜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以减少损失。
病虫害防治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温天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农民们加强了田间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作物健康生长。
畜牧业和水产养殖方面,农民们采取了多种防暑降温措施。在畜舍内安装降温设备,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减少高温应激。水产养殖则通过调节池塘水位水质,采取增氧和降温措施,改善养殖水环境,防范高温危害。
尽管高温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但通过农民们的辛勤付出和科学应对,这些不利影响正在被逐步减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8月后半月,四川东部、重庆大部及长江中下游等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可能遭遇阶段性干旱。当前正是秋粮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建议相关地区抓住有利天气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强塘坝水库的蓄水保水工作,并合理开展水源管理和调控。
面对高温“烤”验,农民们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田野,他们的努力将为即将到来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一位农民所说:“天气再热,我们也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