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十周年:扬州古运河的新面貌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扬州古运河的新面貌
2024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重要时刻。作为牵头城市的扬州,不仅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更在过去的十年间,通过持续的保护与创新,让这条千年古运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运河博物馆:展现千年运河新貌
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内首座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生态以及科技面貌的现代化主题博物馆。自2021年开馆以来,博物馆运用传统与现代融合手段,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
今年5月14日起,“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该展览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年来,对大运河沿线重要考古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展品集中亮相,其中过半为首次展出,全景式展现新时代大运河重要的考古成果,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新变化、新成就。
博物馆内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以及与运河相关的众多文献、资料等。开馆以来,博物馆运用传统与现代融合手段,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
在一号展厅,长25.7米、高8米的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被完整揭取并展示。这件馆内最大的展品,通过“地层学”表述方式展现了大运河历史变迁的厚重感。此外,仪征拦潮闸内河道淤积截面、宜兴宋代砖瓦窑等不可移动文物也被整体“搬”进展厅,体现了我国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中考古技术的进步和展示手段的创新。
“运河上的舟楫”展厅通过实体船模和复原的沙飞船,展现了运河上舟楫变迁的历史。游客可以登上20米长的沙飞船,通过360度环幕体验从扬州到北京的运河之旅,感受不同季节和城市的风土人情。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则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现了运河两岸的市井生活。展厅内复原了清代扬州的街肆场景,游客可以品尝运河沿线城市的代表性美食,体验古代商贾的日常生活。
三湾生态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给三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扬州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全面推进三湾区域环境整治,从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着手,实施水系疏浚、驳岸改造、湿地生态修复。2017年9月,运河三湾全新亮相,蝶变为一个占地面积3800亩、核心区面积1520亩的“生态秀带”。
如今的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了展现扬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公园内绿树成荫,水清岸绿,各种水鸟在湿地中自由翱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旅融合:让千年运河焕发新时代活力
近年来,扬州文旅市场持续向好。2024年,扬州旅游到达人次同比增长19.65%。这背后,是扬州在文旅融合方面的不断创新和探索。
“研学‘趣’扬州”品牌活动结合扬州四季旅游资源特性和市场需求,将文博资源串珠成链,2024年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市直博物馆接待量同比增长30.08%。同时,扬州还打造了多个自带流量的文旅IP,如“我要上‘村晚’‘艺’起下扬州”活动,吸引近3万名市民群众现场观看和互动,网上浏览超2亿人次。
在创新旅游产品方面,扬州更是走在前列。《唐朝诡事录·西行》VR剧场、大运河博物馆的5G沉浸式体验馆、瘦西湖的“二分明月忆扬州”夜游项目等,都成为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2024年,瘦西湖夜游项目接待游客达70万人次。
此外,扬州还充分利用体育赛事带动文旅发展。2024年,扬州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赛事活动30余场,带动超35万人次“下扬州”。通过“跟着赛事来扬州”模式,成功将赛事“流量”转变为文旅“留量”。
结语:千年运河展新颜
十年来,扬州在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创新展陈,到三湾生态修复的绿色实践,再到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扬州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
正如扬州市文联主席姜师立所说:“下一个10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大运河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扬州也一定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