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美食:一座海滨小城的味觉盛宴
泉州美食:一座海滨小城的味觉盛宴
泉州,这座以“海上丝绸之路”闻名的小城,不仅拥有满城大大小小上百个佛寺,更有各色令人垂涎的小吃。从米饭杀手姜母鸭,到重口味必备土笋冻,再到料多多鼻祖满煎糕,这个仿佛被时光按下暂停键的小城里,藏着你一星期都吃不完的美食。
泉州有很多佛寺
泉州中式牛排
泉州是一座海滨小城,街巷角落遍地都是“牛排馆”。这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元时期,喜食牛肉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泉州,带来了喜欢吃牛肉的饮食习惯。泉州的中式牛排,就是在这样一种中外交融的饮食文化中诞生的产物。
虽然名为牛排,但和西餐店里用刀叉吃的牛排不同,泉州的牛排指的是牛排骨,用料一般取自当地的黄牛。地道的泉州牛排真就有着淡淡的咖喱味。在炖煮过程中,既有蒜、姜、八角、草果等传统中式卤肉常用的香料,也有着以姜黄为主味的咖喱粉。咖喱粉不仅给泉州牛排带来了不同于红烧牛肉的独特风味,也造就了它金黄的色泽。它更像是在传统红烧的基础上,添加了咖喱的馥郁。
坐在骑楼下的街边小店里,吹着湿润的风,就着一碗当地特色的咸饭,一碗姜味浓香的牛肉羹,每一口牛排都令人满足。
顺便一提咸饭,这是整个闽南地区都十分喜欢的菜饭,把肉、菜和米同煮就成了。豪华的咸饭里,有猪肉粒、虾皮,还有饱满的香菇粒、胡萝卜丝、芥菜粒等等丰富的食材,一碗饭的丰富程度堪比一桌菜。而简易一些的,只要拌上香菇芥菜丁和萝卜丝,就够了。在米饭焖煮的过程中,每一种食材的香气和鲜味都融入到了米粒中,菜饭合一,不仅红绿相间色彩诱人,口味也丰富而令人满足。
泉州的牛排馆极多,小街巷里处处都有牛排馆的招牌,光在市区就有上百家,其中百年老字号更是不少。菜品里,除了红烧的中式牛排,还有牛肉羹、牛杂汤、牛鞭汤等各种有关牛肉的菜色,简直是牛肉爱好者的天堂。
姜母鸭
泉州当地最负盛名的姜母鸭店,自然是斯丹姜母鸭。不大的门脸里,好几排炉灶上全是放得满满当当的砂锅,每只砂锅里都有一只肥硕的半番鸭在姜片的包围中,滋滋冒油。
姜母,是当地人对老姜的称呼,而鸭则主要用的是半番鸭。泉州斯丹姜母鸭的做法不用一滴水,提前煸炒过的姜片铺底后,将整只鸭子塞进砂锅,在逐渐升温的砂锅中,鸭肉中的脂肪逐渐融化,一点点滴到锅底,而姜母霸道的香气也逐渐渗透整只鸭。
鸭,是真的好鸭。肥而不腻,软而细嫩,焦黄色的外皮微微发脆,酱红色的鸭肉软嫩多汁。
姜,也是真的好姜。作为一名称职的装肉大师,姜不知道在多少人心中留下恶名。但在这口砂锅里,姜比肉还好吃!被煸炒得发干的姜片,在香油和脂肪中沁透了香气。一锅姜母鸭吃到最后,是连锅底的姜片都会吃得一干二净的。
无论是中式牛排还是姜母鸭,都算得上是能结结实实吃上一顿的正餐。但泉州更多的,其实还是小吃。
面线糊
水门国仔面线糊老店,天上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阴湿微冷的天气,让这个早晨显得有些暗淡。炉灶上的大锅温煮着面线糊,氤氲的水蒸气里偶尔能闻见一丝高汤的香气。配料是自选的,十分丰富,本地人标配的醋肉+卤大肠+油条。
鲜甜,是第一个蹦进脑子的词,接着便是满脑子刷屏的:“好吃!好吃!真好吃!”
说是吃,其实并不恰当。纯的面线糊,几乎是一碗醇厚的汤了。高汤的鲜美和面线的细腻都融入其中,顺滑地一口沿着勺子直接淌进心底,然后便是从四肢生出的舒适与温暖。白胡椒的微辣,让鲜美不落于单调,每一口都是熨帖至极。
油条简直是点睛之笔。当它吸收了面糊,半软不软时最是美味,口感软而不绵,每一口都有满满的鲜美汤汁迸发出来。如此迷人的口味,难怪这一碗小小的面线糊,几乎承包了泉州人的早餐时光。
醋肉
醋肉称得上是泉州名片,每个人听说有人到泉州大吃一通,第一个推荐的都是醋肉。醋肉,既可以单吃,也可以用来搭配面线糊、酸辣汤、卤面、咸粥等各种流食。
用陈醋、糖等酱料腌渍过的猪肉,吸收了满满香气,裹上一层淀粉糊后在油锅里炸得外酥里嫩。只看外表,它像极了火锅店里的小酥肉,但敲开金黄外壳的门,内里的肉块滋味却大不相同,每一丝肉鲜味都有微微的酸味,这味道并不十分突出,只是肉香上轻描淡写的一笔。但就是这么浅淡的酸,却宛如点睛之笔,解了油炸的腻,也让肉香更为清爽。
泉州醋肉做得最出名的店,下午三点才营业,一开门就会排起小队,足见当地人的喜爱。除了醋肉,出镜率极高的芋头再次出场,炸芋头又软又嫩又香甜,一口肉一口芋头,十分过瘾。
土笋冻
在泉州路边,会看到一个个圆滚滚果冻样的东西,剔透的“冻”里是好几条粗面条一样的“装饰物”,这便是当地十分出名的土笋冻了。
当然,原材料与笋无关,而是一种闽南地区十分喜爱的海鲜——可口革囊星虫,当地称土笋。
虽然原材料略显黑暗,但土笋冻的味道绝对让你惊叹——冻的部分软软糯糯,舌头轻轻一抿就化开了。除去调味汁的浓墨重彩外,还有冻本身的鲜甜滋味在里头。而土笋本身的口感就更惊喜了,土笋皮鲜脆又弹牙,一个冻里面吝啬的三两只根本吃不够。
尽管土笋冻满街都是,但是用的土笋个头差异非常大,而且有一些小摊因为舍不得用原材料,还会在汤中加明胶,十分影响口感。如果想要深刻感受土笋冻的魔力,建议去专门做土笋冻的店里,然后霸气地点土笋最大最多的那种!
烧肉粽
粽子哪里都有,但像泉州烧肉粽这么浓墨重彩又用料豪横的,真是不多见。每一颗烧肉粽,都要用一大勺酱料来凸显灵魂。肉粽本身如何暂且不说,光是这诚意满满的沙茶酱、红辣酱的组合,就足够让人眼馋。
当然,粽子本身也够优秀了,用料十分良心——整颗的咸蛋黄、大块的干贝肉、颇有嚼劲的红虾仁、肥而不腻的猪肉再加上小宝藏似的香菇丁,每一口都是宛如探宝的新体验。
如果吃烧肉粽时觉得油腻,不妨点一碗当地特色的水丸汤。所谓水丸,其实就是泉州人对鱼丸的称呼。这种鱼丸一般是用新鲜上岸的鳗鱼或者鲨鱼肉(是的,现在可食用鲨鱼肉还蛮多的)刮制成,保留了最原始的水分与口感。
白白嫩嫩的水丸口感十分软滑,鲜香又饱满,嫩而不失弹性。汤底是清淡的骨汤,再融入了鱼丸本身的鲜味,只用一点点细盐和葱花提味,就足够鲜美。
菜头酸
菜头酸,也是一道泉州人钟爱的小菜。所谓菜头,其实就是当地人对白萝卜的称呼。将白萝卜切厚片,泡进用醋做成的酸汁中腌一段时间就成了。做好的菜头酸,萝卜一点儿纤维都没有,酸酸甜甜,水汪汪的,十分爽脆。
店里除了菜头酸本身,酸水也会装瓶出售,又酸又甜还有点咸,一口下肚,头皮发麻,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味道。
好在机智的食客顺手买了四果汤,清爽甘甜的口感救了味蕾。四果汤,也是传统甜品,其中最特别最经典的,一定要属石花膏了。石花膏有点类似果冻或者冰粉,但原材料是海边才会生长的石花菜(一种海藻),其中含有丰富的琼脂,可以制成QQ弹弹的冻。制成“冻”状的石花膏一般会刨成条状方便食用。比起果冻,石花口感更为脆滑,稍有点儿韧性,不能直接“吸”着吃,需要用点儿牙才行。
在泉州的两天时间里,尽管已经很努力地在吃吃吃了,但面对着整整一条街都不怎么重样的美食,终究还是没能全部尝个遍。还有哪个你爱的美食没提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