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说文解字》里的古代女性称谓大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说文解字》里的古代女性称谓大揭秘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m.sohu.com/a/804049228_121166499/?pvid=000115_3w_a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211335379223276
3.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397483767083860489/
4.
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2405/72248/7813.html
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04/06/40526250_1116027535.shtml
6.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927/5303011011011324.shtm
7.
https://zd.storyren.com/mindex.php?xgzlid=3040766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5/23/85033340_1132300922.shtml
9.
https://wzhongxin.nenu.edu.cn/info/1087/1597.htm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不仅解析了汉字的形音义,还揭示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其中,“女”部字涉及众多古代女性称谓,如“女”、“奼”、“嫠”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及角色。通过研究这些称谓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性别分工以及文化观念。

01

《说文解字》中的女性称谓

《说文解字》中收录了大量与女性相关的字词,其中不少是古代女性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演变,还折射出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变化。

“母”:生养的象征

在甲骨文中,“母”字形似双手胸前交叉、跪坐的女性形象,多出的两点表示乳房,强化了母亲的哺育之意。“母”的本意是哺育的女人,即母亲,后引申为养育、滋生。在远古时期,“母”字的地位极高,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和繁衍。

“娘”:从少女到母亲的转变

“娘”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左边表示走廊的形状,表发音;右边是一个“女”字表义。在唐代以前,“娘”字并不用于母亲,而多指妙龄少女,如“姑娘”、“秋娘”、“伴娘”。唐代以后,“娘”才逐渐成为母亲的称谓,体现了女性从少女到母亲的角色转变。

“孃”:操心的母亲

“孃”(niáng)字虽然出现较晚,但被《说文解字》收录。这是一个形声字,以“女”为形旁,“襄”为声旁。许慎解释为“烦扰也”,暗示自古以来母亲就是操心的角色。后来“孃”被“娘”取代,成为异体字。

“姐”:母系社会的遗存

“姐”字由“女”和“且”组成,“且”是“祖”的初文,表示同宗同祖,又有长和老之意。在母系社会,母亲是一家之宗长,“姐”字形象地阐述了母亲的本义。后来“姐”转指姐姐,进而泛指年长女性。

“婢”:地位低下的女性

《说文解字》中解释“婢”为“女之卑者也”,即地位低下的女性。在古代,婢女是大户人家的仆人,地位极其低下。甲骨文中甚至有将婢女用于人殉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残酷一面。

02

古代女性称谓的演变

古代女性称谓的演变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母系社会时期,女性地位较高,许多姓氏都带有女字旁,如“姜”、“姬”、“姚”等。这些姓氏的存在,应该是女性为氏族之长的旁证。

进入父系社会后,随着男性逐渐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女性的地位逐步被边缘化。原本用于母亲的称谓,如“娘”、“孃”,逐渐被用于少女,而母亲的称谓则转向“妈”、“母”等更为日常化的用语。

到了汉唐时期,女性称谓开始分化。一方面,出现了“娘子”、“闺女”、“女郎”等褒扬女性才华的称谓;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婢女”、“妾室”等表示低贱身份的称谓。这些称谓的分化,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复杂认知。

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女性地位进一步下降。女性的自称也变得越来越谦卑,如“妾”、“奴家”等,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低下地位。

03

女性称谓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古代女性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更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社会地位的体现

从“姜”、“姬”等古姓,到“婢女”、“妾室”等低贱称谓,女性称谓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变迁。在母系社会,女性作为氏族之长,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在父系社会,女性则被降为男性的附属品。

家庭角色的定位

“娘”、“孃”、“妈”等称谓,体现了母亲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而“妾”、“婢”等称谓,则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这些称谓背后,是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严格定位。

文化观念的折射

一些女性称谓,如“红颜”、“蛾眉”,体现了古人对女性美的赞美;而“妾身”、“奴家”等谦卑自称,则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自我矮化。这些称谓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和文化传统。

04

现代女性称谓的演变

与古代相比,现代汉语中的女性称谓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许多古代的谦卑自称已不再使用。现代女性称谓更注重职业身份和个人能力,如“女医生”、“女教师”、“职场女性”等,体现了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

然而,一些传统称谓仍在使用,如“妈妈”、“阿姨”等,但其含义已发生演变。这些称谓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认知的转变。

通过《说文解字》中的女性称谓,我们得以一窥古代社会的女性世界。这些称谓不仅是语言的化石,更是文化的载体,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性别分工以及文化观念。今天,当我们呼唤性别平等时,回顾这些称谓的历史,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