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千年古桥见证历史,世界最早启闭式桥梁
潮州广济桥:千年古桥见证历史,世界最早启闭式桥梁
“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在潮州,有一座被誉为“世界上最早启闭式桥梁”的千年古桥,它就是广济桥。这座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的石拱桥,不仅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更以其独特的“十八梭船廿四洲”结构闻名于世。
千年古桥,见证历史变迁
广济桥的建造始于南宋时期,潮州太守曾汪命人在江中筑建了一个石墩,并通过86只梭船用铁链连接,形成别具一格的浮桥,名为“康济桥”。此后,古代潮州的历任官员都承担起继续修建此桥的职责,从两岸向江中心递增桥墩,架起梁桥,减少浮船。
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重修,将桥墩全面加固,在桥上建起了亭台楼阁,方便往来民众休憩、观景。中间江心仍然用24艘梭船联成浮桥,既方便船只通过,又方便泄洪,减少河水对桥梁的冲力;同时把桥命名为“广济桥”,取“广济百粤之民”之意。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丘其仁将江心的24梭船减至18只梭船,至此广济桥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格局。
独特结构,展现古代智慧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生动描绘了广济桥的独特风貌。广济桥结合了梁桥、拱桥、浮桥三种桥梁形式,“十八梭船”组成的浮桥段,早上闭合,傍晚开启,活动式的设计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洲”指的是广济桥的桥墩,因为体积庞大像四面环水的陆地,因此称之为“洲”。自明代开始,广济桥上每座楼阁的建筑风格和两面楹联匾额都不一样,从东西两岸看都是不同的“十二样”,于是民众口中便称赞为“廿四楼台廿四样”。
文化传承,焕发新生机
2003年,潮州市政府组织重修广济桥,该桥按照明代风貌全面进行修复,并于2007年竣工,遵循修旧如旧与保护文物的原则,在保留了古桥墩与古桥面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加高修建了新桥面,并修复楼阁12座,亭屋18座,重现“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经典格局,并定型为步行观光桥供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
近年来,潮州在保护和修缮的过程中,将当地的非遗和古桥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文旅+非遗”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广济桥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热闹景象。桥上设置了陶瓷、麦秆画、潮绣、木雕、手拉壶等6个非遗精品展区,并常态化邀请非遗传承人在桥上进行技艺展演及举办非遗集市,结合知识科普、学习体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释放广济桥的非遗活力。
科技创新,展现时代魅力
今年过年期间,2024年潮州灯光秀-无人机表演活动在韩文公祠前广场与广济桥上方举行,黑夜里,无人机群以天空为画布,以广济桥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幅秀美潮州画卷。古桥之上科技散发光彩,彰显了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的和谐发展。
作为潮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济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活态博物馆。它见证了潮州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如今更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独属于潮州的历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