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最新考古发现:德化瓷器揭示宋代海上贸易新线索
“南海一号”最新考古发现:德化瓷器揭示宋代海上贸易新线索
近日,关于“南海一号”沉船的最新考古研究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厦门大学历史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在国际权威考古期刊《古物》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这艘南宋沉船中德化风格瓷器的精细产地信息,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新的线索。
德化瓷器的精细产地分析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宋沉船,出水陶瓷器多达16万件,其中德化风格青白瓷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研究团队从沉船中选取了172件具有代表性的德化风格青白瓷样品,并结合从德化地区19个窑址的686个参考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随机森林模型(RF)等多元统计方法,实现了微观层面的精细化产地判断。
重要发现:德化窑内部的生产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德化风格瓷器绝大多数确实源自德化窑,但也有少量样品可能来自其他窑场,表明沉船货物的来源可能更为复杂。德化窑内部的两个区域(盖德与龙浔-三班)的产品在“南海一号”沉船上均有发现,但不同器型瓷器的来源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带支钉的大盘(碗)和某些罐类瓷器主要源自盖德区域,而模印小瓶和盒类瓷器则更多来源于龙浔-三班区域。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当时德化内部的差异化生产或竞争策略。
墨书标记揭示贸易网络
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瓷器上的墨书标记,研究发现这些墨书不仅标识了商品归属,还反映了当时商人与生产者之间的贸易网络和模式。同一姓氏的墨书标记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产品上,暗示商人与窑场之间或存在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研究还对德化窑的生产时间框架提出了新的认识,指出盖德区域的生产至少延续至南宋中期,为重新审视宋代德化瓷器生产与外销时间轴提供了关键证据。
“南海一号”的历史价值
“南海一号”沉船的出水瓷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价值不仅体现在800年的历史沉淀上。这艘宋代沉船,沉没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中,由于其船体结构保存相对完好,所载文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并且相关历史信息丰富而完整,为研究宋代的瓷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填补海上丝路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与展望
这项研究不仅精确溯源了“南海一号”沉船中德化风格瓷器的具体产地,并借助这些微观线索,为理解宋代生产者、商人与海外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宋元时期复杂的海洋贸易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同时,该研究也凸显了精细化产地分析在外销瓷研究中的重要性,未来这一方法可应用于更多沉船遗址的研究,从而更深入地揭示前现代世界的海洋贸易网络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