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一凡:当人类与非人类开始合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一凡:当人类与非人类开始合作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innerflow.com.cn/artnet%ef%bd%9c%e6%9d%8e%e4%b8%80%e5%87%a1%ef%bc%9a%e5%bd%93%e4%ba%ba%e7%b1%bb%e4%b8%8e%e9%9d%9e%e4%ba%ba%e7%b1%bb%e5%bc%80%e5%a7%8b%e5%90%88%e4%bd%9c/

导读:艺术家李一凡在个展“全知失能”中,通过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探索了艺术创作的新模式。这种合作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还可能带来艺术民主化的趋势。

纵 观艺术史,合作的传统历久弥新: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或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在工作室中与学徒的合作,到现代的吉尔伯特与乔治或克里斯托与让娜·克劳德等艺术双人组的合作,从超现实主义群体到当代的各种艺术小组,创造性的合作关系在塑造艺术史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艺术家合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与学徒、助手一起在画室完成不朽的作品——这些合作往往是等级制的,由大师提出构想,学徒执行工作,但完成的作品被认为是独立个体的成就;在现代,艺术双人组和集体创作挑战了这种等级制度,将合作视为一种更加平等的交流,模糊了个人贡献与共同创作之间的界限。


李一凡个展“全知失能”展览现场,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4.9.13-10.20

但是,如果合作的对象不是另外一个或一群人类,会是怎样的情况?合作的理念在当代不断发展,技术工具已成为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家们找到了与机器媒介合作的新方法,从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创作,到将人工智能视为创作过程中的生成伙伴,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人类艺术家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工智能既是艺术家的“学徒”,也是艺术家的“合作伙伴”,但这两种角色又并不互相排斥,而是构成了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的两种互动方式。这种转变引发了关于作者身份和美学价值的问题,即人工智能本身不仅被视为工具,还被视为能够影响最终美学价值的共同创造者。


李一凡个展“全知失能”展览现场,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4.9.13-10.20

人工智能就作为媒介工具和共同创作者参与了艺术家李一凡题为“全知失能”的个展,展出的全部作品均由艺术家通过人工智能完成。这样的行动和想法始于艺术家创作影像作品《杀马特我爱你》的时候。彼时,艺术家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来制作一本关于“杀马特”的动画书或图像书。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认知发生了一些变化。到后来,当艺术家去往各种工厂,看到自动化与现代化带来的生产、进出口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后,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去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如“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媒介是否会带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当人人都说人工智能有诸多副作用的时候,我们能否主动做点什么,让它成为正向的,而非被动接受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李一凡个展“全知失能”展览现场,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4.9.13-10.20

艺术家首先认为,和摄影、电影等媒介一样,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方便或高效的工具,它还是“这个时代的另外一种媒介”,一种能够改变当代艺术美学的媒介。它可能拥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可能性和局限性,“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方式让我们来做一些社会性艺术的内容”,或者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更大胆地去做一些实验”。因此,与人工智能合作意味着,艺术家不仅仅可以将人工智能视作一种复杂的工具,还可以将其视作媒介美学的积极参与者。


李一凡个展“全知失能”展览现场,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4.9.13-10.20

就具体的合作实践而言,一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室里的艺术家指导学徒那样,艺术家通过庞大的视觉艺术数据训练人工智能,让机器接受大量的教育,指导其进一步发展并生成新的数据。这一过程与传统的学徒制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这里的学徒“有特别广的知识面”,是一台能够深度学习、综合海量信息并快速处理的机器。这又与传统的学徒有所区分,因为人工智能并不简单模仿,而是学习并生成全新的东西,即艺术所偏爱的“可能性”:它存在偏差,它存在惰性;它有能力分析和处理人类无法理解的视觉信息,它会以新颖的方式解读数据,找到人眼可能无法察觉的联系、模式和结构。此外,创作过程是无法预测的方案、模式和视觉与不断设定参数、输入新的设定,个性选择输出的磨合与协商。也就是说,艺术家不仅要指导人工智能,还要对其输出有所反应,“它通常只能完成0-1的工作,但是从1到2以及之后的工作就是在反复与其拉锯的过程中完成的”。


李一凡个展“全知失能”展览现场,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4.9.13-10.20

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并未将人工智能当作一种纯粹的工具,而是扩大可能性的媒介手段。尽管人工智能在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基础上生成了全部的图像,但艺术家指导着其生成的方向,纠正着它的偏差,放大着它的暧昧和模糊,纵容着它的错误。艺术家在作品的每一次“迭代”中,确保了每一项技术元素能确保最终实现自己所期望的审美价值。这个过程因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进行的,每次迭代都意味着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这种“半主观性”或者“去主观性”或许可以构成一种偏离的美学效果,“它会产生一些意外,如构成图像意外,材料质感的意外,或者是有一些表达”,将艺术家推离惯常。


李一凡个展“全知失能”展览现场,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4.9.13-10.20

另一方面,与人工智能合作意味着,人工智能“可能带来一种二维平面创作的民主性”。对艺术家来说,资源的获取在过去意味着赞助、机构的支持等等,在现在则同时也意味着与新媒介等技术资源的合作。人工智能的普及及其技术门槛的降低,再次提出了“谁能创作”以及“如何创作”的问题;“它可以否定某种天才论,可以解决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问题”。艺术家不再需要大量资源或昂贵材料来探索创新美学,而是可以利用算法、数据来创作。即使只有极少的资源,如工作室、材料的稀缺,艺术家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尝试大型的项目,超越原本可能制约其实践的限制。


李一凡个展“全知失能”展览现场,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4.9.13-10.20

而且,人工智能也是一个中性的合作者。它并不选择或排斥艺术家的背景和理念,而是专注于处理数据和深度学习,并根据参数不断迭代输出、实验和制作。正如艺术家所说,“在一个具体限制越来越多的时代,当信息表达和采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影响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媒介上下功夫,在媒介上做扩展。其实,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一次艺术民主的机会,是让更多人表达的机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