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魔都: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魔都”,这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称谓,自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笔下诞生以来,便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从十里洋场的繁华到国际化大都市的璀璨,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如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上海正以科技创新、金融开放、贸易枢纽和航运中心等多重身份,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科技创新:打造全球科创中心
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长,2023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达到180.59亿元,近10年平均年增长14.15%。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上海着力抢占科技制高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诞生了体细胞克隆猴等首创成果。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天舟”“神舟”等国之重器。在经济主战场,C919国产大飞机成功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出坞,上海团队自主研发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相继问世。在人民生命健康领域,全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中,上海占比近五分之一。
上海已集聚超过80家“国字头”高端科研平台和2.4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规模已增至1.6万亿元,占上海GDP比重三分之一。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上海积极探索基础研究支持范式,实施“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为科研人员赋权赋能。
金融中心:提升服务能级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提速。2024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3650.30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分别增长13.1%、25.0%和43.4%。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落地,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增至1782家。
在金融创新方面,上海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3万亿元、增长15%。上海还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贸易枢纽:畅通双循环
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持续巩固。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城市首位。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297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800.1亿美元。
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获批建设,为上海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新平台。该合作区将建设成为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通过叠加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措施和商务服务功能,上海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商务交流便利化水平,增强对国际人员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
航运中心:全球资源配置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达到5150.63万国际标准箱,成为全球首个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箱的世界大港。集装箱水水中转量达3169.1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5%。上海港作为全球航运枢纽的地位日益稳固,为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
上海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7201.37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3.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分别增长7.1%和5.1%。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8536.86亿元,增长7.5%。高新技术产品如笔记本计算机、服务器、集成电路圆片等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展望未来: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创新的思维引领发展。上海将深入实施“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国际经济中心核心功能、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国际贸易中心质量、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通过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上海将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这座被誉为“魔都”的国际化大都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实力,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