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春晚节目学地道中文表达
从2025年春晚节目学地道中文表达
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即将在1月28日晚8点与观众见面。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今年的节目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丰富多彩,更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将从语言类节目、歌曲、创新节目等多个维度,探讨春晚如何展现地道的中文表达。
语言类节目:幽默与智慧的结晶
语言类节目一直是春晚的重头戏,包括相声、小品、脱口秀等多种形式。这类节目往往通过幽默、讽刺、双关等手法,展现中文的精妙之处。
以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蛇的传人》为例,这个节目通过巧妙的对话设计,展现了中文的音韵美和语义美。岳云鹏说:“我跟你说啊,我最近发现了一个秘密。”孙越问:“什么秘密?”岳云鹏回答:“我发现,蛇是人类的祖先。”孙越惊讶地问:“为什么?”岳云鹏说:“因为人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而蛇就是爬行动物的代表啊!”
这段对话通过“蛇”和“人类祖先”的关联,制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笑点。同时,“蛇的传人”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巧妙的双关,既指蛇的后代,又暗含“传人”一词的多重含义。
歌曲:诗意与哲理的融合
歌曲是春晚不可或缺的节目类型,而歌词则是展现中文表达魅力的重要载体。今年春晚,王菲将演唱新歌《世界赠予我的》,这首歌的歌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歌词中写道:“有人放烟花,有人追晚风。借一缕时光,捧一片星空。停一停,等一等,别匆匆。造梦者造了好梦,值得我称颂。”
这段歌词运用了多个意象,如“烟花”、“晚风”、“时光”、“星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同时,“停一停,等一等,别匆匆”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欣赏身边的美好。
创新节目: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今年春晚特别推出了一个创新节目——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这个节目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为灵感,运用XR等技术展现中国古建之美。
《栋梁》的视觉设计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制作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节目中,通过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打造出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建筑之中。
这个节目的语言表达也颇具特色。主持人在介绍时会用到许多专业术语,如“榫卯”、“斗拱”、“飞檐”等,这些词汇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精妙,也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学习到新的知识。
技术创新:让表达更加生动
今年春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首次推出的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通过AR技术和AI语音技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春晚的乐趣。
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置身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解说”。竖屏多画面包装同步呈现春晚实况与手语演员画面,辅以AI语音技术制作字幕,满足听障人士的观看需求。视障版则通过音频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让视障人士更好地“听”春晚。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让春晚的受众范围更广,也让语言表达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通过AR和AI技术,语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话或朗诵,而是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让观众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结语
2025年春晚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创新的技术手段,展现了中文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无论是语言类节目的幽默智慧,还是歌曲中的诗意哲理,亦或是创新节目中的文化传承,都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到中文的魅力。
春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中文课。通过观看春晚,我们不仅能学到地道的中文表达,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场精彩纷呈的春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