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揭秘:节目组如何搞定美食安排?
《中餐厅》揭秘:节目组如何搞定美食安排?
《中餐厅》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明星经营类美食真人秀节目,自2017年首播以来已播出8季。节目通过讲述明星嘉宾在异国他乡经营中餐厅的故事,向世界弘扬中华美食文化。
美食安排揭秘
食材采购:从菜市场到餐桌的艰辛
在《中餐厅》节目中,嘉宾们需要自己负责食材的采购。他们常常需要一大早前往当地的菜市场,与商贩讨价还价,选购新鲜的食材。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这个过程往往充满挑战和乐趣。
在法国录制的第八季中,嘉宾们为了采购到新鲜的海鲜,特意前往当地的海鲜市场。但由于对当地海鲜品种不熟悉,他们经常需要向当地商贩请教。有一次,黄晓明在选购鱼时,因为发音不标准,把“fish”说成了“f**k”,引得商贩和在场的其他嘉宾大笑不已。
菜单设计:中西合璧的创意融合
每季节目都会根据主题和当地特色设计特色菜品。比如在法国录制时,节目组特别设计了“奥运周”“国潮周”“中法文化交流周”等主题,推出了多款融合中法饮食文化的创意菜品。
在第七季匈牙利篇中,节目组推出了“避风塘排骨”“清炒藕片”“肉饼”等经典中式菜品,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创新推出了“沙茶牛肉什锦煲”等融合菜品,深受当地食客的喜爱。
烹饪过程:从“小白”到“大厨”的蜕变
在专业厨师林述巍的指导下,嘉宾们从最初的“厨房小白”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厨”。他们不仅学会了制作各种中式菜品,还掌握了如何根据当地口味进行改良。
在一次节目中,虞书欣尝试制作江西米粉。虽然一开始手忙脚乱,但在林大厨的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要领,最终做出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江西米粉,赢得了食客们的一致好评。
经营挑战:从揽客难到文化碰撞
揽客难:如何吸引食客?
在《中餐厅》节目中,揽客是一个让嘉宾们又爱又恨的环节。他们需要走上街头,向过往的行人发放传单,邀请他们前来用餐。这个过程充满了尴尬和挑战。
在法国录制时,黄晓明负责揽客。他用不太流利的法语向路人发出邀请:“您可以来我们餐厅试试中国菜吗?”但很多时候,他们都会遭到拒绝。有一次,一位法国老人礼貌地拒绝了黄晓明的邀请,还开玩笑说:“我更想去火星吃饭。”
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
在经营过程中,嘉宾们经常遇到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比如在法国,很多当地人并不习惯使用筷子,也不太能吃辣。这就要求他们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一次节目中,一位法国食客点了一份麻婆豆腐,但表示不能吃辣。林述巍灵机一动,将麻婆豆腐改良成了奶油蘑菇版本,既保留了麻婆豆腐的口感,又去除了辛辣,最终赢得了这位食客的好评。
意外状况:经营中的突发情况
经营一家餐厅,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在《中餐厅》节目中,嘉宾们就遇到了不少意外状况。
在一次营业中,餐厅突然停电,所有电器都无法使用。嘉宾们没有慌乱,而是迅速调整策略,改为制作不需要用电的凉菜和冷盘。他们还点燃蜡烛,将餐厅布置成浪漫的氛围,最终不仅没有影响营业,反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节目的意义:美食无国界,文化有共鸣
《中餐厅》节目通过美食这一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档美食节目,更是一次次跨文化交流的尝试。
在第八季节目中,法国香颂小天后乔伊丝·乔纳森作为神秘嘉宾来到中餐厅。她不仅尝试制作了法式凉拌豆皮,还与嘉宾们一起包饺子、学做辣子鸡中翅。通过这样的互动,中法两国的文化在美食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中餐厅》的成功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人文关怀。它不仅展现了美食的魅力,更传递了中国人好客、热情、包容的文化精神。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中餐厅》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和魅力,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