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鲍鱼产业: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蓝色引擎”
福建鲍鱼产业: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蓝色引擎”
福建鲍鱼产量占全国总量近80%,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鲍鱼市场价格趋稳,福建省的鲍鱼苗种数量逐渐回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国鲍鱼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面对产能过剩和同质化问题,福建鲍鱼产业正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提升,力求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福建鲍鱼产业的崛起之路
福建鲍鱼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柯才焕教授团队,经过11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绿盘鲍”新品种。这种鲍鱼生长速度快、耐高温、规格大,可以轻易养成单个个体超250克的大规格鲍,30%能生长到500克以上。绿盘鲍的问世,不仅破解了我国鲍鱼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也打破了国外野生鲍对大规格鲍鱼市场的垄断。
在养殖模式上,福建鲍鱼产业也不断创新。连江县作为全国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探索出“南北接力”养殖模式。每年4月下旬到6月初,养殖户将鲍鱼苗和半成品鲍鱼运到山东荣成,在那里生长半年多后,11月左右再全部运回福建。这种模式有效规避了高温、台风、赤潮的影响,使得鲍鱼生长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品质更好。
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鲍鱼产业的发展,为福建沿海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连江县为例,2023年鲍鱼养殖产量达5.66万吨,产值达47.46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榜首。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已突破100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5家,年产值达100多亿元。
鲍鱼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从育苗、饲料到运输、加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同时,鲍鱼产业还促进了当地就业。以连江县为例,全县有近30家企业加盟“海连江”区域公共品牌,超200种产品入驻,带动就业岗位300多个。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福建鲍鱼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2024年鲍鱼出水价格低迷,反映出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同质化竞争也日益加剧,需要通过品种改良和产业链延伸来提升竞争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福建鲍鱼产业正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优化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文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例如,福州源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4种口味的鲍鱼面和100多种鲍鱼预制菜,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一些渔村还探索出“鲍鱼+文旅”的新模式,通过打造鲍鱼文化IP,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未来展望
福建鲍鱼产业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福建鲍鱼产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福建鲍鱼产业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地方经济持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