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在俄遇冷:政策收紧叠加质量质疑,2025年出口增速或将放缓
中国汽车在俄遇冷:政策收紧叠加质量质疑,2025年出口增速或将放缓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其中,俄罗斯市场对中国汽车的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出口量增长30.5%,累计销量超过100万辆,出口金额达到152亿美元。然而,2025年伊始,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4年年底,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销量开始出现下滑。奇瑞整体销量下跌2.2%,旗下车型欧萌达销量更是暴跌30.7%。长安汽车销量下滑5.3%,吉利汽车销量则下滑3.8%。
政策收紧,成本上涨
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政策,中国汽车的成本不断上涨,价格水涨船高。2023年俄罗斯修改平行进口车规定后,2024年又进一步提高进口汽车的税费,平均涨幅高达80%。虽然中俄关系友好,但俄罗斯的意图非常明确,还是通过限制外国车来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
民间质疑,质量存疑
随着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走俏,越来越多的媒体、专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汽车。受关注越多,市场占比越大,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会越多,自然要承受更多的“挑刺”。
比如去年下半年就有俄罗斯媒体发表《俄罗斯出租车司机对中国车有所不满》一文,对中国汽车的品质表达了不满,他们认为,中国汽车的质量与欧美品牌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在发动机寿命、耐腐蚀性和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有俄罗斯汽车行业的专家指出,欧美汽车的发动机使用寿命都在10年以上,而中国造的汽车发动机一般只能用5到7年的时间。
今年1月,俄罗斯的权威汽车行业媒体《AUTONEWS》对俄罗斯26个地区的17个中国汽车品牌进行测试,看“哪些中国汽车生锈最快”。最后的结果是有部分新车在使用两年后就出现了明显的生锈现象,其金属部件的寿命甚至不及欧洲汽车的四分之一。
一位粉丝数超百万的俄罗斯汽车网红博主还在油管上吐槽中国汽车品牌的售后拉垮,“他们没有维护品牌形象的想法和文化,他们的任务是把车卖给我们,而不是之后的服务。”
未来展望
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想要继续保持增长,离不开俄罗斯市场的支撑。所以不能因为俄罗斯市场有着这样那样的障碍,就将之视为“阴谋”和“敌人”。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逐步站稳脚跟,再到被质疑,也是一个品牌进入陌生市场必经的阶段。中国车企需要学会适应市场,面对新的挑战。
俄罗斯有着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极端气候条件,其汽车行业标准甚至比德国还要严格。如果中国汽车品牌能够在俄罗斯市场证明自己,反过来说对国内汽车产品的技术、品质和质量也是一个促进。
除了主动出击,加强与俄罗斯政府及企业的沟通,寻求更合理的合作方案之外,自身的技术创新、质量品质、售后服务等,都是中国品牌需要去不断改进和提升的。以中国车企的智慧,相信能够在俄罗斯市场找到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