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保护:科技助力,守护千年文化瑰宝
山西古建筑保护:科技助力,守护千年文化瑰宝
山西,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拥有全国最多的古建筑遗存。据统计,山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宋辽金之前的木建筑占全国75%,元代以前的木建筑占全国80%。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保护现状:资金短缺与技术难题
尽管山西古建筑数量众多,但保护工作却面临诸多困境。中国民主同盟山西省委员会在提案中指出,山西省的古建文物保护结构如同一座金字塔,除“塔尖”的几百处“国保”能够得到较好保护外,大量散落在乡间田野、寻常巷陌的低级别古建文物常年无人看管修缮,存在较大消防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由于缺乏专项法规制度和资金支持,保护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民盟山西省委会建议,应编制并公布实施《山西省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为这些文物提供“护身符”。
创新保护:地震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面对严峻的保护形势,山西省积极探索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地震监测和预防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云冈石窟,一套由5个短周期地震计组成的监测网络正在实时记录石窟周边的振动情况。自2024年5月布设以来,这套系统已监测到840多个ML0.1级到ML2.5级振动事件,全部位于石窟保护安全线之外。山西省地震局应急中心高级工程师徐博表示:“地震预警信息可以让文物单位提前做预防性保护。”
在太原崇善寺,地震科技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针对大悲殿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山西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与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合作,运用52个地震仪组成的短周期密集台阵、5条地质雷达测线、2条多功能电法测线,开展地下浅部结构探测。初步探测发现,崇善寺地下存在不均匀地质体,这为后续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展望:古建筑博物馆项目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能力,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项目已正式启动。该项目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山示范区内,太原植物园以南,总建筑面积50007.38㎡,主要建设博物馆陈列展览用房、古建彩塑壁画科技保护与修复中心、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库房等设施。项目总投资约39993.52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投资及省、市政府配套资金。
山西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董康义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文物与古建筑结构振动监测、陈列与馆藏文物地震安全、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博物馆等重要文博设施选址和相关交叉领域科学研究,着力提升地震科技对文物保护的支撑与服务能力。
山西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但随着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珍贵遗产必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