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或许还有些许隐情,是我们不知道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或许还有些许隐情,是我们不知道的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L1F2OQ0553YWVT.html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事件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深入了解这一事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本文将详细探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

焚书

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据《史记》记载: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秦始皇保留了秦国史书、博士藏书与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烧毁了六国史书及民间所藏《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同时,还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私自藏书者黥为城旦,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

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将所有《诗》《书》诸子百家之书全部焚毁,而是保留了官方收藏。这说明焚书并非特别针对儒生,而是秦始皇对所有不符合统治标准的历史记载和学说思想进行统一的文化专制措施。

在处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最迫切的并不是焚书,而是禁止人们借诗书之口以古非今。焚书之事起于周青臣赞同郡县制和博士淳于越建议分封制,引发“师古”还是“师今”的讨论。淳于越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就此下议,“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之言围绕师古和师今展开,明确提出天下统一之后当师今而禁私学,避免君轻臣重的局面。李斯没有争论制度的优劣,而是从学术思想的角度分析如何避免陷入春秋战国分裂的局面,批判儒生师古非今。

这番分析和建议,秦始皇作为封建帝王自然深表认可,由此造成了焚书事件。焚书表面是儒法政争引起的,而对秦始皇焚书的实质则有多种说法。第一是秦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第二是秦始皇推行的专制主义高压政策。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师今’与‘师古’之争,都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政治斗争的借口,并不是焚书坑儒的真正原因。

晁福林透过现象分析了本质,但这样的结论似乎苍白笼统了一些。不论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还是高压专制政策都离不开法家的影子。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都在推动着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的进程,统一之后不论是治理疆域还是人口都急剧上升,对统治者继续推行何种治国之道提出了新的考验。由于秦国的历史惯性和秦始皇是法家思想者等因素,秦始皇最终选择了法家,焚书坑儒则是选择了法家的结果。法家思想就是要求全国统一的,在焚书前的其他统一措施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之类,都可以看作统一思想的前奏,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最能影响世道人心的思想就不可能放任自流。所以,秦始皇在法家实质其实就是秦统一天下的历史延续。

坑儒

坑儒事件发生在焚书的后一年。“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更多儒生被发配戍边。坑儒的直接原因是卢生逃亡。卢生为始皇求药未得,请始皇治天下要恬淡。后始皇居深宫中,一日见丞相至居所,认为身边人泄露行踪,尽杀之。此事刺激了卢生,一方面卢生不满“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专制。一方面世间本无仙药,事情败露,二人难有好下场,故此逃去。

秦始皇得知后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此处秦始皇自表的坑儒原因有诸生逃去、徐福耗资巨万未能求药,更有卢生被秦始皇尊赐却依旧逃亡乱言,示天下秦始皇之无德。

结语

从以上就可以认为焚书和坑儒之间的关系是承接继续的。其次,秦始皇焚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禁儒生以古非今,不让他们引用诗书非议当世之事。而坑儒中被坑的重点对象就是以古非今,以言乱民的儒生。至少从春秋末年起 ,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在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引经据典,以增强说服力。所以秦始皇焚书和坑儒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不许儒生胡乱议论国政、引导社会舆论,其本质依然是统一全国的思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