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通城豆皮:爷爷的味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通城豆皮:爷爷的味道

引用
澎湃
8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11254
2.
https://www.sohu.com/a/772871914_121701675
3.
https://post.smzdm.com/p/axodme62/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O9BSC00542FI2A.html
5.
http://doc.sina.cn/?id=comos:hapkuvk2685144
6.
https://minsu.httpcn.com/info/html/200795/CQRNRNCQKOTB.shtml
7.
https://news.hubeidaily.net/mobile/c_3025922.html
8.
https://www.xinchanfeng.com/1-1/46818.html

“爷爷,豆皮来了!”我兴奋地喊道。爷爷闻声从客厅里走出来,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他接过热腾腾的豆皮,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然后缓缓坐下,拿起筷子,轻轻挑起一块金黄透亮的豆皮,送入口中。我看着他闭上眼睛,仿佛在品味着什么珍贵的记忆。

这,就是我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老通城豆皮。它不仅是武汉的传统名小吃,更是我心中爷爷的味道。

01

传奇老字号:老通城的前世今生

1929年,汉阳人曾厚诚创立了老通城,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吃店,逐渐发展成为武汉的美食地标。老通城之于武汉人,就像全聚德之于老北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觉记忆。

1958年,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武汉,都特意来到老通城惠济支店,品尝三鲜豆皮,并称赞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这句话,让老通城的名声达到了顶峰。

然而,2006年,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店停业了。幸运的是,2013年,湖北白云边集团收购了“老通城”品牌,让这个承载着武汉人记忆的老字号得以重生。如今,正在打造的吉庆街民俗街三期“老通城文化风情街”,将再次聚集武汉多家老字号,重现昔日的繁华。

02

一块蚌壳里的匠心传承

老通城豆皮最独特的地方,莫过于制作过程中使用的蚌壳。这种天然的工具,不仅让豆皮的制作更加得心应手,更成为了武汉小吃文化的一部分。

在武汉的几家传统豆皮店里,你还能看到老师傅们熟练地使用蚌壳。他们手中的蚌壳,有的薄得透光,泛着莹白色的光芒;有的带着破洞,却依然锋利如初。这些蚌壳大多来自山东海边,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成为了制作豆皮不可或缺的工具。

摊蛋皮时,蚌壳的弧度完美贴合铁锅,轻盈的手感让师傅们能在烈火高温中游刃有余。切豆皮时,蚌壳又化身为一把柔软的剑,以柔克刚,确保每一块豆皮都完整无缺。这种传统工艺,如今已很难见到,更显得珍贵。

03

爷爷与老通城的故事

爷爷年轻时曾在老通城当学徒,学会了制作豆皮的手艺。后来,他又在四季美深造,掌握了更多小吃的制作技巧。每次爷爷做豆皮时,我都会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磨浆、炒码、糯米调味,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爷爷的心血。他总是说:“做豆皮,最讲究的是火候和细节。蛋皮要摊得薄而均匀,糯米要提前一夜浸泡,卤料里的肉丁、笋丁、香菇丁要切得大小一致……”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蕴含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智慧。

每当我吃着爷爷亲手做的豆皮时,都能感受到他对我的爱和关怀。这种味道,不仅让我怀念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传承。

如今,虽然爷爷已经不在身边,但我依然会时常做上一份老通城豆皮。我会仔细挑选优质的绿豆和大米,用传统的方法磨浆;我会耐心地炒制卤料,确保每一种食材都能发挥出最好的味道;我会用爷爷教给我的手法,摊出金黄酥脆的蛋皮……

每一道工序,都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厨房,回到了爷爷身边。这种味道,就是我心中的“爷爷的味道”。

老通城豆皮,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武汉人的集体记忆,也寄托着我们对亲人、对过去的深深思念。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珍惜这些传统味道,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下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