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沧浪亭》:欧阳修与苏舜钦的诗意对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沧浪亭》:欧阳修与苏舜钦的诗意对话

引用
网易
12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HNFH0F0514R9KQ.html
2.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7A03VDZ00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RV7JAN0525CD92.html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8%88%9C%E9%92%A6/681770
5.
https://m.qidian.com/ask/qrhlwtuosyc
6.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44172
7.
https://www.baike.com/wikiid/7189957461624324129
8.
https://xiaowendang.com/post/3708.html
9.
http://www.camelsky.com/china/jiangsusuzhou1.html
10.
https://k.sina.cn/article_5526592993_p149691de102700krjd.html
11.
https://www.berkshirepublishing.com/ecph-china/2024/02/05/a-short-history-of-chinese-parks-and-gardens-%E5%9B%AD%E6%9E%97%E5%8F%B2%E8%AF%9D/
1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2/14/73052226_1121119353.shtml

在苏州众多园林中,沧浪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园林,见证了千年沧桑,承载了无数文人的诗酒风流。其中,宋代文学家苏舜钦和欧阳修的诗作,更是为沧浪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01

苏舜钦与沧浪亭的渊源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著名文学家。庆历年间,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贬谪,后流寓苏州。在苏州期间,苏舜钦以四万钱购得孙氏池馆,在水边筑亭,取名“沧浪亭”。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多首吟咏沧浪亭的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初晴游沧浪亭》: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沧浪亭,春水上涨,云彩浓淡相间,花竹在微风中静谧,乳鸠的鸣叫声更显环境的幽静。苏舜钦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体现了他闲适自得的心境。

02

欧阳修的唱和之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与苏舜钦是好友,曾多次往来唱和。在苏舜钦去世后,欧阳修创作了《沧浪亭》一诗,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
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
新篁抽笋添夏影,老枿乱发争春妍。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呼喧。
不知此地几兴废,仰视乔木皆苍烟。
堪嗟人迹到不远,虽有来路曾无缘。
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
初寻一迳入蒙密,豁目异境无穷边。
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
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
又疑此境天乞与,壮士憔悴天应怜。
鸱夷古亦有独往,江湖波涛渺翻天。
崎岖世路欲脱去,反以身试蛟龙渊。
岂如扁舟任飘兀,红蕖渌浪摇醉眠。
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
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沧浪亭的自然美景,更通过“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的名句,表达了对友人苏舜钦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

03

两首诗的对比分析

苏舜钦与欧阳修的诗作虽然都描绘了沧浪亭的美景,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苏舜钦的诗更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夜雨”“春水”“娇云”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而欧阳修的诗则更侧重于整体意境的营造,通过“荒湾野水”“高林翠阜”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广阔与深远。

在情感表达上,苏舜钦的诗体现了闲适自得的心境,而欧阳修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两首诗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04

结语

苏舜钦与欧阳修的诗作,为沧浪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他们的诗意对话,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更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些古典诗词,至今仍能给当代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启迪。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