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手抓羊肉:从田间到餐桌的逆袭之路
东乡手抓羊肉:从田间到餐桌的逆袭之路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一道传承千年的传统美食——东乡手抓羊肉,正在经历一场从田间到餐桌的华丽转身。这道曾作为皇家贡品的美味佳肴,如今不仅走上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更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
历史传承:从皇家贡品到百姓餐桌
东乡手抓羊肉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当时就被列为皇家贡品,被誉为“东乡贡羊”。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深深植根于东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中。东乡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东乡羊独特的品质。这里的羊以天然草场为食,肉质鲜嫩,膻味极轻,非常适合制作手抓羊肉。
创新驱动:90后创业者的“羊倌”之路
在东乡手抓羊肉的产业化进程中,一批90后创业者成为了主力军。张忠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年轻的“羊倌”,通过创新思维和现代经营理念,为传统羊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7年,张忠山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家乡创业。他发现,传统的养殖和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他决定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改进养殖方式,二是开拓销售渠道。
张忠山成立了伊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电商+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养殖。合作社不仅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还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将东乡手抓羊肉销往全国各地。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农户都不相信电商能卖羊肉。”张忠山回忆道,“但我坚信,只要产品质量好,再加上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一定能够打开市场。”
事实证明,张忠山的判断是正确的。如今,他的合作社已经带动300余户村民共同致富,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而“东乡贡羊”也借助电商平台,成功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标准化生产: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东乡县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当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千家万户”设施养殖模式,实现了从养殖到加工的全程标准化管理。
在养殖环节,东乡县注重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建立了肉羊养殖大数据体系,实现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养殖中的应用。在加工环节,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确保每一块羊肉都达到高品质要求。
“我们坚持‘五好’标准:好地种好草、好草配好料、好料养好羊、好羊出好品、好品卖好价。”东乡县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东乡贡羊’的品牌价值。”
市场拓展: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在销售模式上,东乡手抓羊肉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略。线上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线下则通过开设实体餐饮店,提升品牌影响力。
目前,东乡民众在全国各地开设的餐饮门店数量已超过5000家,从业者逾3.5万人,年总产值近15亿元。这些餐饮店不仅销售手抓羊肉,还推出了肚包肉、红柳烤肉、泉水羊肉汤等特色菜品,丰富了产品线,提升了顾客体验。
“我们不仅要卖羊肉,更要打造东乡餐饮文化品牌。”东乡县商务局副局长马学刚表示,“通过餐饮店这个窗口,让更多人了解东乡的饮食文化和民族风情。”
未来展望:从“小特产”到“大产业”
东乡手抓羊肉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东乡县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到市场开拓,全方位助力产业发展。2023年,全县落实奖补资金7450万元,羊饲养量达242.5万只,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养殖为主、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引领”的发展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东乡县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占祥表示,“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让‘东乡贡羊’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传统美食到产业化发展,东乡手抓羊肉的逆袭之路,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崛起,更是一方百姓的致富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看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