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宝鸡民俗文化的瑰宝
凤翔泥塑:宝鸡民俗文化的瑰宝
凤翔泥塑,这门始于先秦西周时期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彩绘技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熠熠生辉。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宝鸡市乃至陕西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独树一帜的工艺与艺术特色
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从选土到成品,需要经过制模、翻坯、勾线、彩绘等十几道工序。其原材料选用当地特有的“板板土”,这种泥土细腻且带有黏性,是制作泥塑的理想材料。在制作过程中,艺人们需要经过捶打、摔、揉等步骤,调制出适合的塑泥。然后,利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出原型,并经过修改、磨光和晾干。翻模阶段,将泥土压在原型上制成模子,再进行脱胎,压出泥人坯胎,并在胎体上留孔,以防止空气压力变化。最后,进行着色工序,为泥塑增添丰富的色彩和生命力。
在艺术特色方面,凤翔泥塑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著称。其彩绘风格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色调,配以黑墨勾线,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造型方面,凤翔泥塑多以人物、动物为主,其作品注重形象的传神和神态的表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天津“泥人张”的写实风格和无锡惠山泥人的丰腴造型不同,凤翔泥塑更强调色彩的对比和造型的夸张,体现了秦地人民豪放、粗犷的性格特征。
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近年来,凤翔泥塑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胡新明、胡锦伟为代表的传承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萌宠系列和文创产品。这些新产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萌态化元素,使凤翔泥塑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传统艺术,凤翔泥塑的发源地——六营村,打造了中国泥塑文化园和非遗研学基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据统计,2023年六营村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同时,凤翔泥塑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凤翔泥塑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新时代,凤翔泥塑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展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