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苏轼的政敌,非但不平庸,有些还政绩斐然
细数苏轼的政敌,非但不平庸,有些还政绩斐然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的政敌们往往被贴上负面标签。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时,会发现他们并非平庸之辈,甚至在某些方面政绩斐然。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苏轼的主要政敌,包括王安石、司马光、章惇、沈括和程颐,展现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
王安石
王安石是苏轼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政敌。两人对新法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改革,认为其对百姓造成了危害。尽管如此,在“乌台诗案”中,王安石却为苏轼求情,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胸怀。多年后,两人关系缓和,甚至一起游玩、和诗。
地方治理与政绩
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期间,以勤政爱民著称,治绩斐然。他注重民生,兴修水利,推广教育,深受百姓爱戴。在舒州通判任上,他的政绩得到了宰相文彦博的赞赏,并被举荐给宋仁宗。然而,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
主持变法与改革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开始主持变法。他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北宋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实现富国强兵。新法内容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这些措施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指导变法的实施,王安石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由他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推动教育与文化发展
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等经义取士。这一改革旨在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士子,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之才。同时,他潜心研究经学,创立了“荆公新学”,推动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司马光
司马光与苏轼早年同属旧党,但后来因苏轼对新政保持客观态度而产生隔阂。司马光执政后全盘否定改革,而苏轼建议吸收新法的合理部分,导致两人关系进一步紧张。
政治主张与改革
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政治上有显著的分歧,他强烈反对王安石推行的变法政策。为此,司马光曾离开朝廷十五年,专注于编纂《资治通鉴》。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他迅速废除了大部分新法,恢复了旧制。司马光一生推崇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认为治国的第一要务是节省民力、减少支出,主张轻徭薄赋、爱惜民力。
军事与外交成就
司马光虽然没有直接指挥作战,但他对宋朝的国防政策有深入的思考。他主张和平而非妥协,反对轻易开启战端。同时,他重视战争的道义基础,认为战争应以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为出发点。在司马光的主持下,宋朝与周边国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外交关系。他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部分边境争端,为宋朝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史学与文学贡献
司马光耗时十九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该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共1362年的历史。这部巨著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光在文学上也有显著成就。他著有《司马光文集》八十卷等文字,其文风朴实无华、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同时,他还善于将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
章惇
章惇是苏轼的一生之敌,两人早期曾是好友,但因政见不同而渐行渐远。
政治与改革
章惇被王安石任命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参与熙宁变法。熙宁五年至七年(1072年-1074年),任荆湖北路察访使期间,在当地推动农田、水利、常平等事务。哲宗亲政后,章惇继续推行新法,绍圣元年(1094年)拜左相,居相位五年,以“绍述”为己任,恢复青苗、免役诸法。
军事与边疆拓展
章惇力主对西夏作战,筑堡开边,取得重大胜利。元符元年(1098年),取得平夏城大捷,击败西夏30万大军,迫使西夏于次年“叩关”求和。1099年,章惇命宋军进攻吐蕃,将吐蕃部分领土纳入宋朝版图。多次击败蛮人,收复诸州,往西南开拓。
经济与地方治理
章惇经略湖北、湖南时,发展当地经济,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北宋内地割据势力。在湘西地区招降少数民族首领数十人,设四十余州、四府,并大力发展稻作农业、商品流通与教育。在地方任职期间,如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使推官等,政绩显著。主持改进武器,增强宋朝军事实力。
文化贡献
章惇书法造诣较高,代表作有《草堂寺题记》《会稽尊候帖》等。其书法作品被《宋人书法》《三希堂法帖》等收录,其中《会稽帖》堪称宋人信札的艺术珍品。
沈括
沈括相传为“乌台诗案”的源头,他举报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导致苏轼受到打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是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
科学贡献
天文学方面,沈括改进浑仪、浮漏和影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修订历法,提出“十二气历”,比英国气象局使用的肖伯纳历早800多年。深入研究日月形状、日月蚀原理以及日月轨道交点退行等问题,见解领先当时。地理学方面,绘制立体地图,比西欧早700多年。考察地理特征,提出雁荡山成因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比西方早700多年。创作“飞鸟图”绘制“大宋天下郡守图”,提高地图精度。物理学方面,最早记载地磁场的磁偏角现象,比西方早400多年。演示声共振现象,类似实验迟至17世纪才在欧洲出现。解释小孔成像和阳燧倒像原理。化学方面,首次提出“石油”这一科学命名,并描绘石油形态与开采过程。创造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考察胆水炼铜过程并记录于《梦溪笔谈》。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和“会圆术”,前者为杨辉和朱世杰发展,后者为王恂和郭守敬完善并用于历法计算。地质学方面,以螺蚌壳推论太行山昔为海滨的大陆沉积说。据植物化石推断古气候变迁,比欧洲早约400多年。
工程技术
水利方面,主持治理沭水、汴河等水利工程,采用“分层筑堰法”测量地势,有效治理水患并开垦良田。在安徽宁国倡导修筑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的良田。军事方面,改进兵器、阵法、战术,提高军事效能。绘制立体军事地图,比瑞士出现的地理模型图早约700年。担任军器监,详定《九军阵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
文学与艺术
著作方面,撰写《梦溪笔谈》,涵盖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著有《长兴集》《苍梧台记》《江州揽秀亭记》等文学作品。创作《乐器图》《三乐谱》《乐律》等音乐著作,对燕乐二十八调有深入了解。
政治成就
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担任多个重要官职,如三司使等。在地方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如治理水患、开垦农田等。出使契丹,驳斥辽的争地要求,维护国家利益。
程颐
苏轼与程颐在礼法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两人交恶并导致苏轼后期卷入“洛蜀”党政,再次被贬。
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理学奠基
程颐与其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学说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这一思想体系对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程颐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认为儒家所主张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理一”;人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便是“分殊”。他还强调“性即理也”,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气禀不同,人性有善有恶。这些观点深化了儒学的哲学基础。
教育贡献
程颐主张教育应面向大众,强调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他亲自讲学,开门授徒,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程颐创立了“讲学”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儒家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通过讲学活动,不仅传授了儒家经典和理学思想,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
政治理念
仁政思想:程颐主张“仁政”,认为君主应该关心民生,为民谋福祉。他强调政治以道德为本,君主和官员都应以道德来感化和治理百姓。这一思想对后世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礼治观念:程颐还强调“礼治”,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他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以伦理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文化影响
著作流传:程颐的著作包括《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等,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这些著作不仅传承了儒家经典和理学思想,还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喜欢苏轼,但也不能因此就给苏轼的政敌戴上有色眼镜。但这恰恰是很多饭犯的错误,爱屋及乌,喜欢苏轼进而把苏轼的政敌一杆子打死。人都是有两面性的,要全面的看一个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