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教学法:培养散文写作艺术表现力的新路径
语文味教学法:培养散文写作艺术表现力的新路径
“语文味教学法”是近年来在语文教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它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艺术表现力为核心目标,通过独特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散文写作中更好地展现思想情感、塑造形象以及传达美感。本文将从“语文味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散文写作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什么是“语文味教学法”?
“语文味教学法”最早由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语言层面的情境化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学生能够自然生成具有温度的散文作品。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还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散文的本质特征,从而增强语文艺术的表现力。
“语文味教学法”的特点
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体会文章的意境。
语言品味: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细腻品味,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赏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生活化链接: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使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在教学《散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分享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刻,从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展现独特的个性和视角。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写作中的应用
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写作情境,如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讲述故事等,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语言训练:通过仿写、扩写、改写等语言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优美的散文片段,让学生尝试模仿其语言风格进行写作。
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将个人经历和体验融入散文创作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日记、生活随笔等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力。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分享和互评活动,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和反馈,提升写作水平。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班级写作沙龙,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相互点评。
实践案例:《春》的教学设计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展示“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情境导入:播放春天的自然风光视频,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感受春天的气息。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关注文章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等,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细腻描写。
生活链接:让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春天,鼓励他们用语言描绘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将个人体验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春》的写作风格,写一篇描写季节变化的散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支架,如关键词提示、句式模板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教学效果与专家观点
广州市名师梁青在《语文月刊》发表的文章指出,通过“语文味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写出更有温度、更有感染力的散文,还能在写作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荣生也表示,“语文味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模式,转而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验,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语文味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情境化教学策略和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为提升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开辟了新路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写出更有温度、更有感染力的散文,还能在写作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