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心理护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
创新引领,心理护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
近日,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社会交往情况的调查显示,虽然37.07%的受访大学生对参与社交活动比较积极,24.68%非常积极,但仍有64.82%的大学生反映社交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班级、宿舍、社团等小圈子。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面临的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断创新和升级。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的《危难学生“1+X”动态系统护航工作法》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成为上海市三家入选高校之一。
创新模式:多维度协同育人
上海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系统性:构建了“1+X”动态系统护航工作法,其中“1”指危机疑难学生,“X”则是为护航“1”而形成的动态调整的帮扶系统。
全方位:形成心理中心、学院、学校部门、社会资源和家庭五个层面的联动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
个性化:通过“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提供课程、咨询、实践等多样化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践成效:从危机干预到能力提升
这一模式不仅在危机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针对女大学生群体,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有效改善了她们的责任心、公德心和情感认知。
价值观念: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逃课、违纪等行为。
道德品质:开展文明修养和公德意识教育,改善校园文明环境。
情感认知:提供恋爱观和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未来展望:构建和谐校园生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
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社交范围将逐步扩大。
校园人际关系将更加和谐,互助友爱的氛围将更加浓厚。
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全面提升,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更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创新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在提升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