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藏攻略:如何科学预防高原反应?
冬季进藏攻略:如何科学预防高原反应?
近日,歌手薛之谦在青海西宁举办演唱会时疑似出现高原反应,不得不在舞台上背过身吸氧。这一幕让不少粉丝和观众揪心,也让高原反应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于计划冬季进藏旅游的游客来说,如何避免高原反应,确保旅途安全愉快,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什么是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也称急性高原病,是指人体进入高海拔地区(通常指海拔2500米以上)后,由于不耐受低压低氧环境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性反应。高原反应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失眠、腹泻、手足发麻、少尿等。其中,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是失眠和食欲减退。
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海拔高度、登高速度、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轻度高原反应通常在数天内自行缓解,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
体检和健康评估
在计划进藏前,建议先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特别是心肺功能的检查。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位于小汤山医院内,是全国唯一的高原医学中心,可以提供专业的高原特色检查项目。通过低氧适应评估,可以了解自身耐低氧能力,预测高原反应的风险。
药物预防
目前,乙酰唑胺是美国FDA唯一批准用于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也是国外学者普遍推荐的首选药物。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次125mg,每12小时一次,儿童剂量为每次2.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25mg。建议在登山前24-48小时开始服用,并在高海拔地区持续48小时。
地塞米松可作为乙酰唑胺的替代药物,成人推荐剂量为每6小时2mg或每12小时4mg。但需注意,地塞米松长期服用有较大副作用,不适合儿童使用。
布洛芬(600mg/次,每日3次)也能有效预防高原反应,适用于不愿或不能使用乙酰唑胺和地塞米松的人群。
此外,复方丹参滴丸(405mg/次,每日3次,连续6天)也被证实能降低高原病发病率。而红景天和银杏叶制剂的效果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非药物预防
- 适应高原环境:登高速度要慢,给身体一个逐渐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初到高原应避免剧烈活动,充分休息,保证睡眠。
- 合理饮食: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持充足水分,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 预防感冒:高原昼夜温差大,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初到高原前三天尽量避免洗头洗澡。
- 正确用氧:按照氧气使用说明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正确使用。如果缺氧较轻,身体能够代偿,最好不要吸纯氧,避免形成氧气依赖。
进入高原后的注意事项
- 控制生活节奏:减少劳动量及劳动强度,降低氧耗,适应后逐渐增加劳动量。
- 监测健康状况:准备好手指血氧仪和血压计,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压。
- 合理膳食:忌辛辣饮食,均衡营养,避免体重大幅波动。
- 保持良好习惯:忌烟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高原失眠者可以适当服用安定类药物来改善睡眠质量。
应急处理
如果在高原上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休息并吸氧。一般情况下,高反症状会逐渐消退,但如果过了几天仍然没有好转,应当尽快就医。如果在高原上感冒、咳嗽、发烧了,也要立即就医,千万不要硬扛,否则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结语
高原反应虽然可怕,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准备,完全可以将其风险降到最低。冬季的西藏,蓝天白云、雪山湖泊、藏族文化,都在等待着你的探索。不要让高原反应的担忧阻挡你追寻梦想的脚步,做好充分准备,享受这场心灵的洗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