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繁殖60万株崖柏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繁殖60万株崖柏
近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今年初扦插的60万株崖柏幼苗长势良好,生根率达99.9%,标志着开州首次实现50万株以上崖柏大规模人工繁殖。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也展示了重庆市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显著成效。
崖柏,这种被誉为"植物熊猫"的珍稀物种,曾一度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裸子植物,崖柏在白垩纪曾繁盛一时,但因气候变迁及人类活动破坏,目前全世界野生成年崖柏仅存不足1万株,且仅在大巴山区的重庆市开州区、城口县等地山区有分布。
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带领团队成员们一头扎进了雪宝山深处,以保护崖柏及其生物多样性为首要任务,开展对野生崖柏群落的调查研究。摸清保护区崖柏家底后,如何尽快扩大种群数量,保证崖柏不灭绝,成为保护区科研团队面临的难题。多次试验后,科研团队选择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育,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崖柏规模化人工繁育。截至目前,已累计人工繁育崖柏270万株。
崖柏具有强大的抗逆性,其蕴含的适应气候变化、地理变迁的能力超越普通植物,潜藏着无可替代的基因资源和研究价值。杨泉介绍:"如果能将崖柏扩展种植到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对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都有很大的作用。"
从去年3月开始,崖柏已经移栽至云南、宁夏、陕西、甘肃、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的18个试验基地进行迁地保护和适应性栽培。截至目前,崖柏已实现野外回归75万株,野外回归面积达4500亩。
"未来,我们也想通过崖柏这一典型案例,拓展更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保护方面的工作,让珍稀濒危物种变得平凡,变得普通,发挥更多的价值。"谈及未来的打算,杨泉说。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从2002年参与筹建雪宝山保护区并进行崖柏人工繁育以来,杨泉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从最初的野生调查到规模化繁育,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
崖柏的成功繁殖不仅为物种保护树立了典范,更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其强大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使其在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有望在更多生态脆弱地区发挥作用。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繁殖的成功,不仅是重庆生态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成就展示了人类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的决心与能力,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