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湖南历史文化名城,五条精品路线推荐!
探寻湖南历史文化名城,五条精品路线推荐!
湖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的土地,孕育出了独特的湖湘文化。近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举行的“湖南历史文化名片”旅游合作交流推介活动中,发布了五条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包括寻根祭祖之旅、寻踪探源之旅、书院传承之旅、文物发现之旅和多彩民俗之旅。这些线路不仅涵盖了岳麓山、炎帝陵、南岳衡山等著名景点,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
寻根祭祖之旅:家国情怀的传承
“曾氏后裔寻根祭祖之旅”2024娄台交流活动在娄底举行,此次活动以忠襄公曾国荃200周年生辰和第三届娄底市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邀请曾氏两岸后裔及有关专家学者、台商台胞60余人来娄底参访交流。嘉宾团参观了湖南省对台交流基地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白玉堂、大夫第、娄底市涉台教育基地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院,进一步了解曾国藩的家训智慧和家国情怀。
富厚堂,这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大型庄园式建筑,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是曾国藩的故居。其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前临荷塘,后倚青山,环境优美。富厚堂不仅是曾国藩及其家族的生活场所,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感受其“耕读传家”的家风,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寻踪探源之旅:经世致用的思想
在湖湘历史文化旅游寻踪探源活动中,记者探访了位于邵阳市隆回县的魏源故居与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的胡林翼故居,追寻“经世致用”之风。
魏源故居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门前荷塘荷花开放,脸盆大的荷叶随风而动,沙沙作响,更显静谧。走进故居内便是一个大院,房屋为木结构,屋顶由青瓦覆盖,古色古香,属于典型的湘南民居风格。故居朝门、厅堂、读书楼等处,悬挂楹联多副,多数系魏源年轻时期所题。“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两百多年前魏源就是从这里走出,踏上了一条经世致用的道路。
胡林翼故居则是一幢白墙青瓦的院落,立于茂密的竹林前。故居工作人员介绍,胡林翼故居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透过展览馆的玻璃地面可以看到胡林翼原故居的地基,脚下是长满青苔的青石砖,馆内还有还原了故居原貌的3D投影,走入其中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那个古色古香的“宫保第”中。
书院传承之旅:千年学府的文脉
书院传承之旅以洣江书院和东山书院为代表,展现了湖南作为“千年学府”的文化传承。其中,红网旅游记者走进株洲茶陵洣江书院、郴州711时光小镇,开启书院传承之旅。
洣江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为茶陵州规模最大的一所州立书院,被明朝“茶陵诗派”首领李东阳先生称为“文献之地”。现今的洣江书院,除了每月邀请文化名人向公众免费开讲外,还能游览茶陵历史文化陈列展。茶陵县第一中学老师化身讲解员,带领游客回溯茶陵历史文化发展沿革。
文物发现之旅:文明起源的见证
在2024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上,考古人员宣布在湖南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提早了近2000年,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考古实证。
李家岗遗址坐落于澧阳平原腹地中一块高出周边约1米的低矮丘岗之上,于1984年发现,此后进行过小规模勘探,确认为一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聚落。2023—202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证实李家岗遗址较完整保留有环壕、居址、墓葬、古稻田及古水系等文化与生态景观的聚落要素,立体呈现了长江中游典型的早期稻作农业远古村落样态,填补了彭头山文化聚落形态和人地关系研究的空白。
多彩民俗之旅:民族文化的瑰宝
湖南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苗族的赶秋节,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的节日。这一天,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齐聚在秋场上,举行荡秋千、舞龙舞狮、对歌等活动,热闹非凡。他们的银饰工艺精湛,苗族姑娘们身上佩戴的银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舞者们随着欢快的节奏,摆动双手,迈动步伐,动作粗犷豪放,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意。土家织锦,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土家人的智慧与匠心。
无论是探访古迹还是感受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五条线路都是不容错过的旅行选择。它们不仅展示了湖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体现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些精品线路,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湖南的历史文化,感受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