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合国非遗认证的文化瑰宝
春节:联合国非遗认证的文化瑰宝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巴拉圭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瞬间在中国网络上掀起了热潮,出现了举国同庆的壮观局面。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最初是人们在年初为祈求丰收和健康而举行的宗教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融合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
春节的习俗和实践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节庆活动、宇宙知识和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领域。从腊月初八开始,经过小年、除夕,直到正月十五,各地都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共同祈福纳祥。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更凝聚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
随着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春节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据统计,世界上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使其成为与圣诞节、感恩节等并列的国际性节日。
春节在国际上的传播,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与包容。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春节庆祝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在马来西亚槟城,正月十五流行一种名为“抌柑”的风俗,未婚女子会将柑橘抛入水中,祈求美好姻缘;在泰国,春节则融入了浓厚的佛教元素,人们会前往寺庙祭拜,展现对各种神灵的敬仰。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体现了人类对和谐、和平的共同追求,彰显了非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国代表团在申遗现场所言,春节寄寓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寄托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认真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同时,中国也将继续申报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非遗项目,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将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